本篇文章12203字,读完约31分钟
国学专家——王永吉
。王永吉,(字祥宇)男,汉族,生于1968年,自修本科,居住于吉林省长春市莲花山旅游度假区。少年时深受祖上影响,早早踏入国学之门,多年来潜心研究四书五经、德道经等。并长期从事经济学、环境地理学等中国国学文化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以及从事企业投资咨询、商企名称策划等。多次应邀参加全国大型国学文化会议。国学专家,易学专家,高级心理咨询师。
王永吉老师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擅长用易经和经济结合,能准确把握市场、经济的走向,被很多企业聘为特邀顾问,对经济敏锐感知和精湛的易经方面的造诣,使企业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永吉现任决策中国专家智库联盟副理事长,中国文明出版社认定为走进国学经典人物。中国东北易学论坛副主席。吉林省明华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学校副校长。长春市国学文化协会会长、法人。资质职称国学讲师、教授,高级心理咨询师,易学传承师。编辑书籍《浅析畅谈国学经典》、《说易论道》等。
王永吉老师权威但不张扬,荣誉只说明过去的经历,不是炫耀的资本.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将更加努力,力求至臻至善,再创新辉煌!
(望有志之士加入吉林省长春市国学文化协会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畅谈微信13596409852)。
长春市国学文化协会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国学文化协会成立于2019年4月18日,主管部门为吉林省长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经吉林省长春市民政局批准成立。协会由王永吉等发起,由多所大学及相关单位共同协办,宗旨是:弘扬中华优秀国学文化,倡导文明道德新风,团结广大会员,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学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是哺育滋养全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和乳汁。传承文明、弘扬国学是所有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当代炎黄子孙团结奋斗、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思想基础和精神追求。我们汇聚民俗文化、企业文化等东西方多元文化中的精华,创新出富有现代气息、紧跟时代精神的新国学文化。为此,协会将广泛吸纳来自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联系热心传播国学、立志投身于优秀中华文化传承的文化教育界、新闻出版界等各个方面的朋友加入协会并参与其中,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众志成城;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脚踏实地开展工作,谋实策、做实事。发挥群团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纽带的自身优势,大力宣传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意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总结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新鲜经验,与时俱进,习学成德、移风易俗,通过活生生的典型切实增强传统国学文化的现实感召力和影响力。关注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善于把握协会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传统国学文化学术研究和专题讲座,每年提前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确立既体现精神内涵、又具有时代气息的主题、邀请市内外专家学者举办高层论坛,进一步确立以国学为重点的传统文化的应有地位。
为了满足社会群众对国学文化典籍和现代社会科学成果的学习需求,考虑到不同群体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和客观要求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多处场地,定期或者不定期举办国学经典解读、传统礼仪规范、读书与健康、大学生创业指导、心理学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与基本构建等专题讲座。正本清源、解除思想疑惑,激发前进动力,把古往今来无数先人积累的超凡智慧和崇高美德用最为通俗的语言、最为简便的方式直接传授给听众,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此外,协会专门开设网站”传递信息、沟通情况、品读经典、弘扬正气,提升正能量
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发挥协会工商企业界会员自身特长,一方面在协会成员内部开展“守道德、讲诚信”活动,做诚实企业家、当文明实践者,每年组织申报、自述和评比,用实际行动扩大社会影响,引领风尚。
另一方面协会组织将积极为广大会员服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开办企业家联谊会。在会员之间要加强联系与沟通,相互支持、取长补短,形成团结互助、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壮大自身,奉献社会,带动地方经济加速振兴。
孔子有言:“德不孤,必有邻。”注重躬身自省,强调以德化人,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完善国学道德修为是每一个中国人既有的生活习惯,也是古老民族长盛不衰、发展创新的力量源泉。坚信在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弘扬传统国学文化的事业必将愈加兴旺发达,中华文明之火一定会代代相传、万世不息。
(我的两篇文章)
浅谈国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国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它的发展具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它的起源也是十分的具有历史性。我们的国学几乎融合了我们先人所有的智慧,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指导性的作用。在为人处世方面,他教给我们如何去做一个真正受欢迎的人。在学习与思考方面,他教给我们如何才是真正有效的去学习等等,这些方法都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与才华的结晶,是值得我们历代去传承与学习的东西。这是因为国学对我们的社会整个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就从国学的起源与发展入手,从人格修养、传统美德、和谐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引用国学当中的一些观点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去讲解国学对于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国学、社会发展、影响
一、国学的起源与发展
当我们说起国学时,我们的脑中所想的就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者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然而,国学的历史是很悠久的,那么何谓国学?其实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它的分类是很多种的,但主要说的都是中国古代从古至今的各种学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国学并没有消失而是逐渐地壮大起来,成为中国的一个璀璨文化。
国学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扩大的过程,至今为止,没有一个准确的国学范围。因为我们的国学所包含的种类特别的多,从天文地理到为人处世到社会统治,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内容却都是国学的精髓。国学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丰富。国学里的内容在不断的更新,不断的被人们一次又一次的研读讲解,归纳,到如今他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国学在古代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先人们智慧结晶的一个记录过程。当我们细细的去品读国学当中的某一部分时,在与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结合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困惑,其实在国学当中都可以找到答案或者先人们早就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解答,甚至包括一些技术性的东西。在学习国学之后,我们不得不佩服我们先人的智慧,国学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传承的东西。
二、国学有助于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
1、人格修养的重要性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做人先学人。”意思就是在走进社会之前应该学会的是去如何做人,也就是我们自身的道德修养。这也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多么的重要。同样,我们也听过“人无信而不立”这句话,他就是要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不讲诚信,那么他将会在这个世界上无法立足,那么这样的人,他的一生必定是惨淡的,由此可见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在交往时也喜欢去和一个品德端正的人去交往,再与这样的人交往时,我们很愿意与他真心相待。而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包括诚信、为人处世、守约等等,它包含的内容有很多,这都是每一个人一生当中的必修课。
2、国学中人格修养的重要性的体现
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是整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中放在第一位的就是修身,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多么的重要。
3、国学对于个人修养的具体指导
我们的国学不仅提出了修养的重要性,还为我们讲解了如何去提高自己的修养,什么才是有修养的正确做法。“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是我们所有人几乎都知道的一句话,而且他也影响了我们许多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有关修养,道德的问题,国学当中就能给我们最好的答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这就对于我们人格修养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类似的话有很多很多,它对我们个人修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现在国家也正大力提倡提高我国人民的综合素质,其中个人修养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通过学习国学,就能够让人们意识到个人素养的重要性,同时也能提高我们的个人素养,这对于我们整个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国学有助于人们传承中华美德
1、优秀的中华美德
我国的中华美德是一直大力提倡要传承的,从小我们也被各种各样的中华美德所影响。从尊老爱幼中,我们知道要尊敬老人,尊敬长辈,尊敬兄长,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从爱法守纪中,我们知道不能干违法的事情,过马路要看红绿灯,要保护公共财产;从热爱祖国中,我们知道国家是我们每个人最坚强的后盾,也是我们身份的证明。这样的传统美德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似乎在刚开始记事时便已经知道了这些,这是对我们每个人素养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也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中华美德,我们才能够成为今天这样有素养的人。
2、国学中的中华美德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一首《游子吟》体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母爱如空气,阳光和水,拥有她就拥有了世上的珍宝,什么也不能换取,她却让平凡的生活充满色彩。
“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如此孝顺的作为,一个只有四岁的小孩都知道孝顺和谦让,孝顺是一个人的品德,谦让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如今,社会发展如此之快,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素质越来越低,都遗失了自己的思想品德。现在一个比孔融大三四倍的青少年也不一定会做到孝顺和谦让。好听的话语谁都会说,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去诚心诚意地做呢?语言在行动面前往往都是苍白的。
有一回,孔子到齐国去,路上看见两个小孩正在辩论问题。孔子看了,觉得挺有趣,就对跟在身后的学生子路说:“咱们过去听听孩子们在辩论什么,好不好?”子路撇了撇嘴说:“两个黄毛小子能说出什么正经话来?”“掌握知识可不分年龄大小。有时候,小孩子讲出的道理,比那些愚蠢自负的成年人要强得多呢?”子路一下子红了脸,不敢说什么。
“
噢,原来你就是那个孔夫子呀,听说你很有学问。好吧,就请你来给我们评一评,看谁说得对!”两个孩子说。孔子笑着说:“别急,一个一个地讲。”二个孩子对于太阳的大小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说完,两个孩子一齐看着孔子,说:“你来评评谁对吧。”这下可把孔子难住了,他反复想了半天,还是觉得两个孩子各自都有道理,实在分不清谁对谁错。于是他老老实实地承认:“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以后我向更有学问的人请教一下,再来回答你们吧。”两个孩子听后哈哈大笑:“人家都说孔夫子是个圣人,原来你也有回答不了的问题呀!”说完就转身跑走了。子路很不服气地说:“您真应该随便讲点什么,就能把他们镇住。”孔子说:“不,如果不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不懂,怎么能听到这番有趣的道理。在学习上,我们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只有抱着这种诚实的态度,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在《论语》里,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到做到,在小孩子面前也要表现出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求学态度,也是一种诚实的美德。
这些传统美德故事既有趣又能带给许多人启发,也正因为这样传统美德才逐渐地演变为我们的文化瑰宝,成为我们每个人的道德标准。
3、国学对中华美德的传承的意义
首先,中华美德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具备的,而这些中华美德大都出自于国学当中。在国学里,先辈们对中华美德有具体的阐述对于个人修养也有具体的指导。通过学习国学,可以让人们明白真正的中华美德应该如何去践行。其次,通过国学的学习,我们也应该知道中华美德对于每个人是多么的重要,那么人们就会主动学习传统美德,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这样整个人的个人素质就会提高,整个社会的综合素质也会提高。最后,国学的学习能够积极的督促人们去学习中华美德,并将它们发扬光大。这对于我们整个的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国学既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又起到了督促的作用。
四、国学有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1、国学中对于管理社会的体现
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他的意思就是讲,不必担心土地少、人民少,而应该担心治理政策方面的不公平。这就是孔子对于管理国家的一种想法。而这种想法对于现代社会同样也是适用的。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有公平公正,由此可见,孔子的想法是超前的,同样,他的想法也对后来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现在的社会。在现代,我们常常用在衡量社会利益的分配上是否公平民主、公正合理。
孔夫子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惠而不费”,即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而组织又没有什么花费,这就是管理的效益最大化,即以尽可能少的代价取得尽可能多的成果,这是一个具有共同性、普遍性的经济原则。现在企业普遍使用的承包制、计件工资、事业部制不都是这一思想的运用吗?在如何提升领导者的素质方面,孔夫子主张领导者首先要有一颗爱心,即“仁者爱人”,要“泛爱众”,“选贤与能”,领导者应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这些思想都会对我们产生很多的积极作用,他所提倡的观点可能不适合于我们真实的情况,但它能带给我们思考,让我们去自己判断决策,这也是对于我们的一种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次进行不断的创新,就会发展成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这也是国学带给我们的一种创新的灵感。
2、国学对于现在社会氛围的影响
国学对于人们有了具体的道德要求,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提出了最理想的状态。如果人们能够真正做到国学里的那些道德标准,那么我们的社会的整个综合素质会有很大的提升,这样的社会也必将是一片和谐的景象。这也正是我们每个人所期待的,国学能够给国家管理者很多的指导思想。从现代的社会角度去思考,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管理政策在国学当中都有提到,可见国学对于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将国学中的那些管理思想应用在现代,无论是去管理一个国家,还是管理一个企业,都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他将能够有序的经营整个社会,让整个社会沉浸在和谐的氛围当中。
五、国学在现代的发展情况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信息化的时代,快速的席卷了整个世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不乏对整个生活产生迷惑或者被大千世界的各种事物所诱惑。而在这个时代,国学再一次成为时代的热点。在一些电视节目上开始出现汉字听写大会比赛,《中华好诗词》这样的优秀综艺节目,还有的通过各种各样的简短的小视频去表演国学当中的一些有趣的,有意义的故事,让人们从中学习国学,学习当中的文化精神。有的学校也在积极响应让学生学习国学,有的学校开展《弟子规》的朗诵比赛,有的学校进行礼仪文化的学习,更有穿汉服等一系列的有关国学的活动。这一系列的现象都是人们在学习国学推广国学的方法。由此可见,国学将会在我们未来的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学的历史发展悠久,它积累的是我们从古到今的所有的智慧,国学所涵盖的内容丰富,种类齐全,从天文地理到为人处世都有很明确的讲解,所以它几乎成为了我们的一种很独特的历史文化。其中的一些文化已经名扬国外,受到了国内外许多人的关注与喜爱。从整体来看,国学已经成为了我们一张最靓丽的名片,在未来,它的发展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让更多的人喜欢国学,学习国学。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去学好国学,传承国学精髓,将我们的国学发扬光大。
小结:国学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论是从一个人的自我修养开始,还是到国家的发展与国家的统治,国学都对这些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国学即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也是我们的一笔财富。在最近几年,国学再次成为时代热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人们在学习国学时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国学带给自己的启发与思考更加体会到了我们先人的智慧,以及先人当时说期待的社会。在这个经济高速发达的时代,国学能够让人们静下心来好好的去思考,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自己该如何去面对纷扰的社会。这些都是国学对整个社会影响的体现。我们的国学是我们国家的一张亮丽的名片,我们应该传承下去并将它发扬光大。
实现完满人生的心理信念
——念中有善、目中有人、口中有德、心中有爱、爱中有序、行中有觉
完满人生离不开心理信念支持,信念坚定则人生越行越顺,越走越好;信念动摇,则前路就难以逾越坎坷、披荆斩棘。大家好,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说一说心理信念这回事。行之越远,信念越坚,要实现圆满人生需要坚持六个方面的信念——念中有善、目中有人、口中有德、心中有爱、爱中有序、行中有觉。念中之善是基础,眼中之人是尊重,口中之德是尺度,心中之爱是奉献,爱中之序和行中自觉是提升,这六个信条让人生越走越好。
一、念中有善
俗话说,心存善念,必有善行。但行善事,善念是基础,也是根本。什么是“善”?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一个华夏子孙必备的素质。“善 ”即为好的、高尚的、多表现出心地仁厚,品德醇厚。善念就是修善之念,好的念头,是存在于个体意识与头脑中的一种好的 、善的观念或观点,对于我们行为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在悠久的中华文明中,诸多学派、学者推崇“善念”。如道教始祖老子曾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其言告诫世人:个人的修行虽然要独善其身,但是与人在交往时要做到与人为善,有善念,能善行。在老子看来,心中有善不仅是一种处事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智慧。任何时候选择与人为善都是明智的,因为“人有善愿,天必佑之”,相反,人一旦生出恶念、歹念,则“恶报必至”。
在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更迭中,善念始终永不褪色,很多俗语、成语、名句都与善念相关。如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说的是行善事当有崇高的境界,高尚品德当依向善的修炼。“习善扬善” ,就是告诫大家要存善心、说善言、践善行,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平凡事做起。还有“日行一善”,希望人们可以从每日一善念、每日一善言、每日一善事做起,努力成为社会中希望的传播者。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提出了“友善”,倡导与人为友,与人为善,让善念成为社会的滋养,让善举温暖大家新田。
可以看出,善行与善念是分不开的。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意识是一种生命的能量,必须流动,就像电脑硬盘必须在电流作用下转动,电脑才能工作。所以,意识就是意识流,就是生命流。作为一种意识,善念就是人们心中流动的善,指导着人们做出善的举动,好的事情,帮助人们的生命更加有意义,更完满。
在我看来心怀善念,可以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与人为善、善待他人。这是一种在人家交往中的善,表现遇事往好处想,与人往对处想,为能够信任他人,积极乐观。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先人后己,为他人着想,愿意付出、愿意服务、愿意奉献。而第二种善,缺常常被我们忽视,那就是善待自己。其实善待自己也是一种善,而且,我认为只有能够善待自己的人,才能真正念中有善,与人为善。善待自己的方式有很多,物质上的善待只是浅表,内心的滋润和修养才是从心灵深处善待自己,表现为对自己的一种悦纳和包容,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加宽厚的人,更加具有包容力的人,赋予我们自己“为善”的能力。
二、目中有人
我们经常听说到一句话:某某人简直太目中无人了!显然这是一句批评的话,从中我们也知道,目中无人的人显得狂妄而自大,难以与人为善,也便难以结交真正的朋友,受到大家的欢迎。因此反过来说,我们要让生活充满柔软和温度,要能如鲜花一般蜂蝶相伴,自然要做一个“目中有人”的人。
作为“目中有人”其实与“念中有善”一脉相承。心中的善念,让我们成为可以看得见他人的人。要看得他人什么呢?我想有两个方面。
第一,看得见他人的好。被誉为“当代散文八作家”之一的台湾作家林清玄在吸收禅宗佛教仁爱、悲悯精神后,着眼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农场的工人、理发师、路边的小贩等等都是他散文中的主角。
在他的散文中展现了这些处在最底层的劳动者的积极处世态度和善良,在面对这些善的历经,美好的交往中,林清玄也获得自己的人生感悟。都说生活不缺乏美,但是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只有留心留意别人的好,看到别人的好,我们才能对生活更加有信心,而且让自己内心更加坚定为善的念头。能够看得见别人的好,这其实也是现在我们所倡导了一种物无贵贱的平等观。社会中有些人习惯于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人,自认为自己是优秀,而其他人往往不值得一提。但是从生命的角度来说,天地万物同属于地球这个整体,都是生物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人们无论样貌美或丑,富裕与否都有各自不可磨灭的生存意义。我们呼吁能够做生活的有心人,能够看到别人的长处、善处,哪怕只是点点滴滴的好,都是一种收获。
第二是要看得见他人的难。这里我想起一个鲜活的例子,去年在武汉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刻,一名浙江湖州回收废品的老人感动了全国人。这位老人自己唯一的收入就是捡废品,但是在国家困难、百姓蒙难的时候,他果断去社区捐了一万元。工作人员想要登记他的信息,他不愿意留下姓名,他说了一句在网上广为流传的话 “不要写名字,要写名字应该写一名知恩者。”“知恩者”三个字力透千钧。老人对祖国心怀感恩,在国家有难的时候自当竭尽全力。一个回收废品的老人尚且如此,我们如何能对他们的难处视而不见呢?那首老歌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看得见别人的好是尊重,看得见别人的难是关怀,把心中的善转化为行动的善,才能让社会更加温暖,也让我们自己的生命更加圆满。
三、口中有德
做人讲口德。这句话我们并不陌生。口德口德,即口中有德。都说心中有德,是慈悲,口中有德,是智慧。“德”好如何体现出来,靠得是我们的一言和一行。我们经常会说,和谁谁谁聊天真是一种享受,很舒服也收获了很多。这种赞美,大体是因为对方口中有德。何为口中有德?用四个关键词和大家分享。
说话知进退。说话的分寸体现了做人的分寸。都说做人如尺,必须懂得分寸,而一个人是否有分寸感在和他交流的时候就可以感知一二。我们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凡事好打听,不管与自己是否相关,都喜欢追根问底,俗称“很八卦”;我们身边也一定有这样的人,说话时事事都要显得自己好,一句不让,结果却争丢了情义,争来了恩怨。我想大家对这样的人一定都是“话不投机半句多”,那么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是不是已经做到了说话知进退呢?遇事停三分,说话留两分,做人留一分。、
说话懂谦虚。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孩子初学英语时的一个故事。英语老师跟他说,中国人面对表扬总是变得过度谦虚,我们经常性的回答是“哪里哪里”“没有没有”,文绉绉的一点就是“谬赞谬赞”。而老外则又不那么谦虚,他们用勇敢的说“yes,thanks.”其实我想说话,不管是客气的否认还是勇敢承认,其实都是一种基于事实的谦逊。面对成绩荣誉、优点长处,我们客客气气不加认同,是因为我们认为还有进步的空间;而即使是外国人这般自我肯定的表述,也不过是对客观成绩的肯定,与大吹大擂、沾沾自喜无关。说话谦虚体现的是我们的涵养,是我们的见识和我们的淡然。
说话留余地。现在网上流行一句话: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是的,说话要留有余地,是品德也是艺术,不对他人施加“软暴力”,也为自己留一扇窗户。凡事争锋相对,极有可能杀敌一千也自损八百。
说话重承诺。我相信在交往中很多人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得咧,以后有空请你吃饭。”但不知有多少人真正的践行的自己的这句诺言,事后主动请客吃饭呢?很多人可能只是一句客套或者习惯语。但是,人无信而不立。诚信,自古是我们欣赏的宝贵品质。言必行、行必果。在我们的交往中,不要轻易的许诺,但一旦许下了诺言就请一定千方百计完成它,因为这就是对我们品德的考验。
四、心中有爱
“爱”这个字眼太常见了,但是大家是不是真的理解什么是爱,如何去爱?
什么是爱?与男女朋友的情爱,俩夫妻的恩爱,这些是爱。对父母的孝顺,对子女的关爱,这些是爱。对师友的爱戴,对同事的敬爱,这些也是爱。还有一种爱是大爱,纵然这些人与我们没有什么直接的亲密联系,但是我们出于自身的责任和担当,践行对他们的承诺,付出无私的帮助,甚至生命,这些相对于前面说的情爱、敬爱等等,是“大爱”。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我也重温了百年党史的风雨历程。透过百年风雨,我也看到很多“大爱”之士和大爱之举。革命年代,那些用自己的红色精神传递出时代强音的革命烈士们,以舍生取义讲奉献,绝不服输能斗阵的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人们至上的坚定信仰。在建设年代,那些扎根在祖国各个边陲地区的建设者们,放弃了自己的家乡,毅然决然建设别人的家乡,传递了我为人人的力量。在现如今,经济水平已经大幅提高,但还有很多人无私的奉献在了祖国最需他们的地方。年轻的黄文秀倒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身患重病的张桂梅坚持了40年让山里的女娃娃走出了大山,用教育阻断了代际贫穷;钟南山80高龄挂帅出征战疫,救国于危难,无愧国士无双;驻守中印边界的团长祁发宝,面对印军的无理挑衅,即使手无寸铁也要张开双手迎敌,即使牺牲也寸土不让。这些都是当之无愧的“大爱”。
爱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力量。试问是什么让人们怀有这种能力,拥有这种力量。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善。善良让我们有能力去爱,有力量传递爱。爱的本质是给予,而不是获得。我们面对这些“大爱”,满满都是动容,汲取这些爱的能力,我们才能将自己成长成理想的模样,才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点燃内心的爱、激发潜藏的爱、播撒温暖的爱、守护逝去的爱,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才能铸就更健全的人格、更高贵的精神。
五、爱中有序
万物有爱,同样万物有序。我们继续爱的话题,不知道大家是否想过,爱也是有序的?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一本书,家庭系统排列入门,作者是家排疗法创始人海灵格,他提出一个核心的观点,“爱跟秩序的冲突是所有悲剧的开始和终结”。我们在做很多人都已经为人父母,当我们的孩子在千呼万唤中诞生,他会受到父母的无私关心和帮助,而孩子也承担了父母的爱,也会对父母付出爱。这是一种很深的联结。我们会自觉地维护父母,一如父母会天然地守护我们,对于我们这个共同拥有的系统,我们都送上了无与伦比的忠诚。其背后的逻辑就是一种家庭秩序。
如果家庭的秩序乱了,那么爱则有可能是牢笼、是枷锁、是让生活变得更糟的根源。“我们这么做是爱”“我们还不是为了你好”……这些都可能成为亲子关系的裂痕,成为家庭战争的咒语。当知道爱,不知道秩序的时候,爱就盲目,就变成了纠缠,只有觉悟到爱背后秩序,才能化解。
因此,爱是序的,在社会系统中,爱与万物一样,有它的运行法则,有它的秩序。我总结起来有两个关键:整体和平衡。
整体,指的是爱要从大局出发,个人的小爱服从而对家国,对社会的大爱,这就需要我们摒弃自私的爱,无谓的爱,从更好的角度去用好我们的爱。就像在去年抗击疫情的时候,很多医护人员舍弃了自己的小家,保卫了祖国的大家,他们对国家对人民的大爱,也让他们对小家的弃与舍成为了另一种爱。
平衡,是指爱的是双方要处于一种大致平等的地位。我们都说爱是不可衡量的,确实,爱无价也难以判断事多是少,是长是短。但可以肯定的是爱是相互的,它是人们之间的一种互动,互动的双方要平等、要同向付出,通向发力。正如父母之于子女的爱,虽然不求回报,但是必须教会子女爱人的能力;子女之于父母的爱可能受到在外求学、工作的一些限制,但是也需要全心全意的爱父母。如此,爱才是平衡,才会良性发展。
六、行中有觉
“去去去中知,行行行里觉。”这是《道德经》中的经典名言。这句话说的是在去的过程中,才能有所收获,在行的过程里才能觉醒。这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已经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觉悟的意义。行中有觉正有此意。
不管是生命还是生活,都在一个“生”字,这个“生”字包含着丰富的意蕴:一方面,天地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小小的花儿、蜜蜂体内也蕴含着无限生机与力量;另一方面,人处在不断成长、发展之中,拥有巨大的价值与尊严。人类就是通过大量实践,在与自然的不断冲突、协调中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而这个过程中价值获得的多少取决于个人对于实践的思考和觉悟。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短暂而脆弱的,但是若将每一个个体纳入到机的自然整体之中,并且在宇宙生命的不断更新中反复体验到生命的伟大力量,它则是永恒发展,生生不灭的。生命的历程就像是写在水上的字,顺流而下,想回头寻找的时候总是失去了痕迹。所以,没有必要过于留恋或者停驻在过去的快乐,那是自寻烦恼,而我们不时从记忆中想起苦难,反而使苦难加倍。生命历程中的快乐或痛苦,欢欣或悲叹都只是写在水上的字,一定会在时光里流走。而我们关注的生命,应该是当下。所以我们应该突破当下生存环境的封闭性限制,进行大量的审美实践,使得个体狭隘的自我通过实践活动在永无止境的时空中获得新的价值与意义。
提高实践行动中的觉悟离不开生活,尤其是对生活的观察。从生活智慧中发掘人生的价值。在体物入微的实践观指导下,对一切人事物都抱有崇敬、尊重、学习和模仿的态度。哪怕是一只小小的毛毛虫,几只嗡嗡作响的小蜜蜂,可以引发我们对于与生命的畅想。向生活学习,从生活中感悟,从感悟中提升就是一种态度,将是让我们的人生不断走向圆满,实现人生价值的提高。
朋友们,生命是自然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无论顺遂与否,凡是经历,都是自然馈赠的礼物。人此一生,山水一程,于时光匆匆中抓住幸福的瞬间,无悔过去,无惧将来,方得始终。我们的生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的生命就在自己的脚下。心里越是丰盈,则生活越是美满,增添心灵的成色,寻找内心的“珍珠贝之质”,保有清明的心性,自在、舒放、自然地正视自己的生命,用善心、真情、爱意、道德,收获人生中那颗属于自己的珍珠。
来源:央视线
标题:国学专家——王永吉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64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