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51字,读完约3分钟
光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随时随地获取光线并控制其行为和功能是科学家们的不懈追求。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唐本忠在世界上首次提出聚集诱导发光的概念,在光学材料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获得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特殊的荧光和磷光材料,就像微观世界中的彩色侦探一样,可以在风洞试验中捕捉大型飞机的薄弱环节,使细菌隐藏起来,并追踪人体内的患病细胞。这是唐本忠院士的科研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唐本忠:在关键器件、化学传感、生命科学和健康方面有许多事情可以做。
长期以来,发光材料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人们认识的限制,很难大规模地广泛应用。德国科学家60年前发现,发光分子在稀溶液中能高效发光,但在浓溶液或聚集态,即固态时,发光能力大大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这种聚集猝灭现象使发光领域的研究人员大惑不解。因为许多发光材料都是固态的,比如手机屏幕。然而,唐本忠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发现了相反的现象,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唐本忠:单个分子根本不发光,聚集后发光效率很高。学生偶然看到这种现象,我们觉得很有趣,然后试着去理解它。
唐本忠没有放弃一个微妙的现象,而是深入研究了它背后的规律。最后,我们发现容易聚集成平板的分子变成了类似螺旋桨的结构,并且转化后的分子表现出聚集和发光的特性。他将这种发光现象命名为聚集诱导发光,在英语中简称为人工智能。随着这一新发现,发光材料的新应用领域已经打开。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唐本忠:我们主要在生命健康科学领域,例如,我们可以从正常细胞中分离出癌细胞,我们可以进行这些系统的诊断和治疗,我们还可以跟踪癌细胞是如何扩散的。
在过去的十年中,唐本忠院士带领团队在聚集诱导发光领域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对其原理的理解更深,对其应用的探索更广泛。现在,由中国科学家首先提出的独创性概念已经吸引了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个国际团队来研究这一领域。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唐本忠:我们仍在挑战,挑战的过程可能会很痛苦。一旦我们理解了它,我们会非常满意,因为你创造了新知识。我们可以在发光领域发现这样一个新现象,提出这样一个新概念,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可以开辟一个由中国科学家领导的新的研究领域。作为科学家,我认为这真的是一种极大的满足。(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春玲曹余正)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2017年唐本忠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原创概念引领光学材料发展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6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