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81字,读完约9分钟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对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新的界定,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主要社会矛盾的根本历史性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标志。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当然,要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最重要的是要看解决重大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主要的社会矛盾才能真正转化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正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所指出的,我国重大社会矛盾的变化是一个涉及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因此,在采取各种方式方法解决影响全局的重大社会矛盾时,我们必须保持谨慎。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我们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呢?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精神和世界各国,特别是那些已经完成现代化和转型的国家的经验,可以认为,坚持以人为本,以基层为源头,以集体主义为纽带,是解决中国主要社会矛盾的中国方案。
以人为本:
解决主要社会矛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九大报告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战略之一。这不仅是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未来和命运的根本力量,也是因为我们发展的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和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在这方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和政权性质的试金石。领导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目标。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加公平、更加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因此,以人为本可以说是解决我国主要社会矛盾的出发点和归宿。
应当指出,目前,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快速增长,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改革发展的成果并没有使全体人民公平受益,没有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相反,事实上,不公平的利益分配已经出现,出现了更严重的利益分化甚至两极分化现象,垄断利益集团的存在加剧了人们的不满。
也就是说,一方面,快速的经济发展正在从一个经济大国向一个经济强国转变(理论上,这应该为所有人提供了过上更好生活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这是利益分化的严酷现实。这一矛盾的现实恰恰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利益分化的严酷事实,人们的情绪往往充满焦虑和抑郁,有时甚至怨恨。不同的群体经常充满相互不信任和猜疑,有时甚至彼此对立。这样的社会氛围怎么能和谐相处呢?我能在哪里安居乐业?哪里会有更好的生活?如果人们失去了过上更好生活的可能性和希望,那么后果可想而知。因此,是时候解决这一矛盾局面了。显然,坚持以人为本,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给人民一种真正的获得和幸福的感觉,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重大的社会矛盾。
以基层为原点:
解决主要社会矛盾的主要阵地
在很大程度上,改革是一个不断解放生产力,然后不断调整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为了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生产关系开始调整。这种生产关系调整的结果主要是基层社会结构的分化和解体。
例如,在农村,在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公社体制下,生产队是最基层的核算单位,也是管理成员的基层组织。随着承包到户政策和其他改革措施的实施,原来的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个性化生产、个性化管理和市场化传播原则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各种组织要么消失,要么形同虚设。即使是现在还存在的基层党组织,也因为失去了对工作的把握,大大削弱了自己的作用。
在城市中,在计划经济时期,在保证充分就业是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一大优势的思想指导下,几乎每个城市居民都被分配到一个单位工作,从而使这个单位和居委会一起成为城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基层组织。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和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相对普遍的单位办社会现象已经基本不复存在。单位(特别是国有企业)难以像改革前那样发挥管理员工的作用,管理和服务员工的职能被大大削弱。一些公有企业破产或重组,基本上把员工的管理和服务推向了社会,而那些在改革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这样,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单位基本上处于缺失状态,基层社区的治理结构因缺乏单位参与而不再完整。
可以看出,一方面,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胜利中,各种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解决的速度远远落后于产生的速度。同时,由于基层社会结构的分化和解体,对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把握处于稀缺状态,这不可避免地加剧了矛盾和问题的积累。
因此,要解决社会矛盾,必须重组基层社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的: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可以使力量倍增。另一方面,在今天的中国,“先外围后核心”的渐进式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和深水区,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都在增加。例如,如何战胜贫困?如何构建共建、治理、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等等,这些问题不是靠行政命令等一夜之间就能解决的,而只能通过制定周密科学的计划,采取耐心细致的行动才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基层的和谐与稳定尤为重要。这就是所谓的基础薄弱,大地震动。
总之,上述情况表明,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基层,解决矛盾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也在基层。当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未来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基层已经成为解决中国重大社会矛盾的主战场。
以集体主义为纽带:
解决主要社会矛盾的价值理念
改革的过程是社会结构不断分化和整合的过程。在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主要表现在原计划经济时期各种类型的集体的分化甚至解体,这在中国的两大社会群体——工人和农民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因为在原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集体甚至不能管理和控制他们,更不用说提供任何服务了。事实上,社会分化后必须有社会融合,否则,社会将陷入混乱。此外,在很大程度上,社会通过不断的分化和融合取得了进步。当然,关键在于社会融合的手段。
从全球范围来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个人主义的社会融合方式来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分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因此,许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个人主义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甚至被认为是唯一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因此,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个人主义价值观逐渐兴起并占据集体主义价值观空的存在。一个重要的事实是,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它一直是我国社会主导舆论所倡导的道德原则。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集体逐渐被削弱甚至瓦解。集体主义和集体主义被认为与市场经济不相容,并逐渐被搁置。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倡导个人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和主体权利的个人主义思潮逐渐在中国思想和实践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毕竟不是西方的市场经济,它也带有社会主义的胎记,完全照搬西方适应中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可能是不合适的。事实上,个人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并没有真正发挥其社会整合功能,而是走向了极端个人主义。这种情况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在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和应对社会分化的目标应该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
既然中国的市场经济和由此产生的社会分化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约束下进行的,既然中国的实践已经证明个人主义是不适用的,为什么我们要放弃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呢?或许,以集体主义为中心,以集体主义为价值标准,以集体主义为价值理念,以集体主义为价值标准,以集体主义为价值理念,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
当然,无论是以人为本、以基层为原点还是以集体主义为纽带,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有效解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需求与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有效解决重大社会矛盾,才能赢得人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奠定党的执政基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推动。正因为如此,除了以上三个方面,可能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中心,那就是以党为核心。因此,在新的时代,为了有效解决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加强党的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正因为如此,严格全面地管理党始终是一条道路。根据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
边肖,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战略研究所教授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认为,中国重大社会矛盾的变化是“关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5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