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73字,读完约8分钟

边肖: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李强教授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化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近代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现代化的潮流所抛弃。实现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现在这个梦想已经开始进入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贡献了中国的智慧,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的解决方案。作者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经验

集中统一的有效管理机制

在世界不同模式的比较中,党和政府的集中统一管理能力强是我们的突出特点。秦汉以来,中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曾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小农经济相结合,在唐宋时期实现了高水平的发展。当然,在明清时期,中国落后于现代化,因为它跟不上现代工业进步的步伐。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强大的组织管理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了符合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集中统一管理体制,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党和政府的集中决策机制。现代顶层设计由中央政府完成。改革开放40年来,包括早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五位一体布局和五个发展理念在内的所有重大决策都是由中央政府做出的。中央决策的具体过程是在中共中央全会上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在接下来的两次会议上由全国代表讨论修改,最后通过。当然,顶层设计一直是结合基层经验,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也可以表现为从群众到群众的工作方法。第二,各级有效的管理组织。中国的党和政府建立了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非常严格的组织和管理制度,这种制度从各级组织到最基层的村庄和社区。这种制度机制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上是没有实现的。现代化建设的指令通过这样一套管理机制有效地传达到基层。集中统一的管理机制得益于土地公有制,可以实现全国整体大规模布局。这也被称为国家制度,体现了集中精力做大事的特点。当然,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也要注意与市场和社会的平衡关系。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经验

中国特色市场机制的构建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中央到基层建立了严格的组织管理机制。然而,为什么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落后了呢?这与能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密切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受苏联模式影响,实行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后,经济开始从计划向市场转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开始尝试商品市场机制,试图通过市场来调整一些价格。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他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开始尝试全方位的市场改革,包括劳动力市场机制、土地市场、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股指期货和其他金融信贷市场的改革。在这个阶段,国民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7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8000美元。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当然,中国的市场经济仍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市场具有广泛参与的优势,公众可以参与。在对身份变迁的研究中,笔者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在所有取得中产阶级身份的人群中,通过市场运作进入中产阶级的比例最高,这反映了市场的包容性特征。当然,市场机制也有明显的特点:第一,纯粹的市场竞争会导致弱势群体的消除;第二,市场也会失灵,这将造成许多负面的社会效应,如分配不公、失业率高、市场垄断等;第三,市场监管缓慢,尤其是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行政权力非常强大。当市场失灵时,往往采取行政调控和干预的手段,并利用政府干预和行政干预来纠正偏差。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经验

全社会对体制改革的共识

现代化的基本含义是改变传统体制,任何国家都很难改变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机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些人想改革却无法改变。1898年改革运动的失败就是一个例子。美国公共卫生系统也有许多漏洞。民主党的几位总统想推动医疗体系的改革,但他们无法推动,因为很难达成共识。因此,近14亿中国人可以认同改革,并将其视为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途径。全体人民要形成共同的意志并争取改革是不容易的。为什么我们能在体制改革上达成共识?因为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确实给全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善。笔者曾有数据调查证明,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因此,任何改革都必须考虑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这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已经赢得了全体人民的共识,这是中国深化改革的最重要的社会基础,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心理基础。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经验

开放政策

中国现代化的改革离不开开放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开放带来了改革。自1979年以来,开放政策使中国在资本、技术和人才方面迎头赶上。根据学者们的研究,中国的经济相当开放,中国的国内市场比日本开放得多。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从那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崛起,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论坛上强调要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些过去积极倡导经济全球化的西方国家,现在却表现出保守主义抬头、反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经验

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两大特征,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从两个方面积极推进。中国的贡献是什么?这里使用的是工业化的概念,这意味着中国一直包括农业现代化。中国的改革也从农业和农村地区开始,因为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不能依靠进口食品来推动工业化。事实证明,中国的现代化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业产量得到了很大提高,导致数亿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系统,这是中国快速工业化的前提。中国的工业发展从来没有忽视农村,农村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是中国工业化的典型。中国农业也正在经历从传统小农农业到现代工业模式的集约型农业模式,包括大规模统一种植、公司加农户模式、合作模式等,创新层出不穷。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经验

中国正在推进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特点是运用城市化的概念,使城市的发展更具包容性,体现多模式、多层次。中国现在有660个城市,大约1560个县城和17000多个县外建制镇。中国有130多个城市,城市人口超过100万,而美国只有不到10个。因此,中国的城市化体系极其庞大,城市化所蕴含的创造集约型经济的潜力极其巨大,将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最强动力。中国政府管理能力强,对城市化采取了强有力的控制措施,从而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经常出现的过度城市化问题,即当城市和产业的吸收能力仍然不足时,大量人口聚集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造成社会混乱和巨大的贫民窟。中国城市化的政府约束政策体现了中国城市化的渐进战略。中国城市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城乡一体化战略,即城乡一体化,这也体现了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城乡统筹建设的特点。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经验

以上总结的五点反映了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与此同时,对于像中国这样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来说,它也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西方模式的中国方案,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经验

阅读扩展

发达国家现代化的两种模式

到目前为止,所有已经完成现代化转型的发达经济体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现代化模式。

欧洲和美国模式。这一模式包括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发达经济体,其特点是工业革命的早期启动、经济中的自由市场经济、政治中的三权分立、社会中的长期公民社会传统以及基督教文化的深厚文化根基。欧美模式也经历了长期的矛盾和冲突,曾因地区发展不平衡引发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逐渐稳定。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经验

东亚模式。这种模式出现在二战后,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而学术界也称之为威权政府转型社会,其特点是政府更强,各方面的政府干预更突出,文化上具有明显的东亚文化特征。

来源:央视线

标题: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经验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5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