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67字,读完约3分钟

作为千年的第一位思想家,马克思密切关注着中国这个遥远的东方文明古国。马克思对中国的重要论述涉及中国历史文化、19世纪中国的社会性质、鸦片战争的起源、中国民族解放道路的走向等。,形成自己对中国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的中国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东方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洞察力和解释力,而且丰富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崛起、富裕到强大的历史性跨越,但中国面临的挑战、风险和矛盾是前所未有的。重温马克思的中国观,其基本立场、主要方法和科学判断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给我们今天应对挑战、抵御风险、化解矛盾带来启示。

《人民日报》:马克思中国观的启示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马克思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和必然趋势。马克思从世界历史整体与局部的互动关系出发,分析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趋势,深刻指出近代中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闭关锁国,导致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马克思还指出,在整合世界的方式上正义与非正义是有区别的,并揭露和谴责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性言行。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世界正日益成为一个你有我,你有我的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完整的世界就在那里,谁拒绝这个世界,谁就拒绝它。今天的中国顺应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潮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人民日报》:马克思中国观的启示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理论是马克思解释社会发展运动的核心理论。基于此,马克思深刻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和改革的滞后,认为小农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社会经济结构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当时的清朝既不愿也无力推动社会变革。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党深刻把握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指出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需求与不平衡发展的矛盾。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有意识地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生产力发展的活力,有意识地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依法向前发展。

《人民日报》:马克思中国观的启示

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并将未来的中国命名为中华民国。马克思还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殊性。这体现了马克思将历史发展方向的必然性与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有机结合的辩证思想,为各国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的科学性。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我们要在新时期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下,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努力夺取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人民日报》:马克思中国观的启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人民日报》:马克思中国观的启示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4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