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41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乌鲁木齐4月17日电:记者手记:感受戈壁珍珠的新面孔
新华社记者高
我去过很多地方,这个城市是最年轻的。乍一看,它是如此美丽迷人。著名诗人艾青曾盛赞新疆石河子是戈壁的明珠。
今年春天,记者来到石河子市,一个新的军事填海镇,采访,体验她的变化,感受她的全新面貌。
城市绿地面积2580公顷,公园绿地面积341公顷,建成区绿地覆盖率42%。石河子分布着八个主题公园,公园城市格局已经形成。
92岁的何善德(音译)每天都乘坐免费巴士去休息广场。他17岁来到新疆,后来成为第一代拖拉机手。这位退伍老兵坚韧、时尚、乐观,透明的智能手机外壳后面有一张穿着军装、佩戴军徽的照片,这是他一生的骄傲。
其余的广场被树和花覆盖着。跳舞、下棋、唱戏、放风筝、休息和清新的广阔广场,色彩丰富,适合运动和安静。
广场上的许多老人都在讲着行走的故事,他们满怀激情地向记者回忆着他们努力工作、植树和荒地的情景。幸福是一场斗争,老年人对此有深刻的理解。
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工作人员(左一)向来访的中学生解释(照片摄于4月9日)。新华社记者王菲照片
位于戈壁沙漠的石河子是怎样染成绿色的?这棵树疯了,国王给出了答案。
1961年,王从青岛来到石河子做绿化工作。没有泥土,他和他的战友们开着解放牌卡车向远处行驶;地面太硬,一排排树坑被铁锹砸在石板上;没有水,沟渠和运河一年到头都在修建。
给我一片戈壁和世界上的一片绿洲。军垦人民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实现了自己的崇高理想。
今天,当地人对树有很深的感情,在树之间挂晒衣绳会受到居民的批评和反对。
观众参观了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照片摄于4月9日)。新华社记者王菲照片
王说他一生都在植树。他甚至让他的三个孩子从事植树造林。植树是一项千年计划,将代代相传。
在聊天中,提到的王最多的就是敬业。这是老兵团的共同骄傲。
在采访中,记者感到石河子的变化不仅仅是城市的面貌,更是耕作方式的变化。
过来的人回忆说,以前每个农忙季节,这片土地都会呈现成千上万军队的壮观景象。如今,在石河子的几十万亩农田里,除了播种棉花种子的大型智能播种机外,几乎没有一个工人。
记者看到春耕拖拉机甚至不需要人工驾驶。只需在驾驶室的北斗导航屏幕上输入数据和方位,就可以在田间自动来回穿梭,一次完成播种、铺膜、覆土八个过程。
农业机械通过北斗导航定位,行驶距离通过卫星导航。棉花种子数量严格控制,一穴一粒播种,精度高,效率高。播种路线1公里内误差不超过2厘米,每天至少播种100亩,省时省力,也便于采棉员后期采摘棉花。大种植园主周润说。去年,他成立了一个农业合作社,依靠合作社的46台大型农业机械管理了22000亩农田。
目前,周润的工作是坐在离耕地几公里远的合作社里,盯着电子显示屏,及时获取温度、湿度、风量、降雨量以及土壤湿度、害虫和灾害的预警信息。
这只是兵团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记者了解到,这个边陲小镇也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新疆天野集团开发的节水滴灌技术成本较低,可以让滴灌进入普通百姓的家庭;农业科学院开发的大型农业机械使农业生产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以创业园为基础的企业孵化器孵化出了更多充满活力的小微企业
石河子商业孵化园的三代新疆孙辈醒来,成立了一家智能安防公司;邵管理着拥有50万粉丝群的自媒体石河子微生活;薄晓玲放弃了在南开大学教书的机会,和丈夫来到了石河子大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这座年轻城市的活力所吸引。
在记者停留期间,是清明节。军垦博物馆前,鲜花环绕,庄严肃穆,王镇将军的雕像上满是手持鲜花的年轻人。
军团的精神代代相传。此时此刻,记者解读了石河子转型与创新的密码。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记者笔记:感受“戈壁珍珠”的新面孔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3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