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41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记者笔记:这是什么样的宇航员?

新华社记者胡伟

载人航天、北斗网络和嫦娥探月近年来,中国在航天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这些制造火箭和卫星的宇航员是什么样的群体?是什么支持他们前进?

2019年春天,记者有幸走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感受中国运载火箭产业的发祥地——航天员们的悲欢离合。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航天工业是一个使不可能成为可能的事业。面对地球上最复杂的工作条件,中国宇航员决心成为中国制造的强者。

在采访中,记者认识了这样一群可爱而可敬的宇航员,他们平凡而伟大。

高凤林大师是火箭装配厂的一名特殊熔焊机,他80%的时间都在工作,15%的时间在学习,剩下的5%留给家人。一年零一个月,他几乎没有睡觉。他每天在车间工作到凌晨5点,回家洗脸,早上8点准时出现在车间。

记者笔记:这些是什么样的宇航员?

高凤林从1980年开始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克服了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的世界级难题,为载人航天、北斗导航、嫦娥探月、新一代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等国家工程的顺利实施做出了突出贡献。

记者笔记:这些是什么样的宇航员?

火箭学院仍然有许多像高凤林一样的宇航员。在1990年至1999年的连续国际商业发射服务中,长征火箭占国际市场份额的7%至9%,与阿丽亚娜、德尔塔、宇宙神等火箭一起成为世界商业发射的主要运载火箭。

记者笔记:这些是什么样的宇航员?

1995年,美国洛马公司的两颗卫星发射后,对方要求再签署六颗。这个任务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整个火箭开发团队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准备做一件大事。

记者笔记:这些是什么样的宇航员?

几年后,中国科学院院士俞孟伦参加了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项目的演示,回忆长征火箭发射的经历。当他80多岁的时候,他仍然像个孩子一样兴奋。

是什么让你如此执着?在采访中,我们问了我们遇到的宇航员,我们得到的答案总是出人意料和一致的。

诚然,载人航天、北斗网络和嫦娥探月火箭是连接人和泰空的梯子。人类成功摆脱重力的束缚,飞向广阔无垠的泰空探索未知的宇宙,无疑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事业。

记者笔记:这些是什么样的宇航员?

责任越大,压力越大。正是像余孟伦和高凤林这样的追梦者的奋斗,使我们能够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克服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在天津滨海,一枚全副武装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正在模拟发射条件下的环境,进行全状态振动试验。

长征五号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新标志。R&D团队经历了失败的痛苦和持续研究的困难,但他们从未放弃。

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宇航员一定会在广阔的宇宙中刻下更多的中国印记。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记者笔记:这些是什么样的宇航员?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2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