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323字,读完约18分钟

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第13号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根据中国国情和农业条件,谱写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光辉篇章。从进行土地改革到实施农业合作化,从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立,从艰苦的反贫困斗争到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一系列农业、农村和农民改革与建设的开创性工作,推动了农村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第二、三产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步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为党和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提供了重要支撑。

[新中国70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振兴迈出大步

第一,农业生产不断提高到新水平,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粮食产量逐步稳定在较高水平,饭碗掌握在自己手中

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为2264亿斤,人均粮食产量为209公斤,不能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二十世纪五七十年代,粮食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1978年,粮食产量为6095亿斤。改革开放以来,建立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全面取消农业税,建立农业支持和保护制度,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快速增长。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1]达到12245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明确要求中国人民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巩固和提高。2018年粮食产量13158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2.6%;人均粮食产量为472公斤,是1949年的1.3倍,保持了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新中国70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振兴迈出大步

(2)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持续协调发展

中国农业实现了从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转变。201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3580亿元,比1952年增长17.2倍,年均增长4.5%。从产值构成看,1952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为85.9%,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6%、11.2%和1.3%。改革开放以来,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全面发展。2018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四大产业产值的57.1%,比1952年下降28.8个百分点;林业占5.0%,增长3.4个百分点;畜牧业占26.6%,增长15.4个百分点;渔业占11.3%,增长10.0个百分点。

[新中国70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振兴迈出大步

从种植业内部来看,种植业生产已经从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转变为粮食、经济、饲料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深化农业供方结构改革,2016年和2018年大豆种植面积增加2000多万亩,粮饲面积增加1400多万亩。从畜牧业内部来看,畜牧业生产已经从单一的生猪生产转变为猪、牛、羊、禽的综合开发。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例从1985年的85.9%下降到2018年的62.7%,牛肉、羊肉和家禽产量的比例从2.4%、3.1%和8.3%上升到7.5%、5.5%和23.1%。

[新中国70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振兴迈出大步

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优质绿色农业战略进一步推进,绿色、优质、特色、品牌农业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为5653万吨,比2015年减少369万吨,减幅为6.1%。农药使用量为150万吨,比2015年减少28万吨,减少15.7%。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4%。强筋和弱筋优质小麦占30%,节水小麦占2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截至2018年底,中国共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2.2万种。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6%以上,2018年总体合格率达到97.5%。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保持稳定积极态势。

[新中国70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振兴迈出大步

(3)农业生产组织和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十八大以来,农村基本管理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土地承包三权分立制度得到完善,各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发展加快,农业生产组织发生了深刻变化。2018年,中国家庭承包耕地转移面积超过5.3亿亩。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发展。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以下简称农业普查结果)显示,耕地规模[2]占实际耕地总面积的28.6%。规模化养猪占62.9%,规模化家禽养殖占73.9%。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不仅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水平。

[新中国70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振兴迈出大步

大量新的商业实体出现,现代农业的活力增强。国家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2018年,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7万家,农民合作社217万个,家庭农场60万个。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农民工、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人员加入了新型职业农民行列。截至2018年底,共有780万名创新型企业家重返农村。新的商业实体和新的专业农民在应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和开拓新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在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新中国70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振兴迈出大步

随着新型农业模式的迅速发展,农业的许多功能得到了拓展。农业和现代工业要素跨境配置、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模式发展迅速。截至2018年底,中国共有3000多万个农业设施,设施农业面积近4000万亩。设施农业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扩大了农业生产的时间分配。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30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产业内涵从最初的简单观光旅游逐渐扩展到民俗文化、农事节日、科技创意等。,从而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向农业和农村延伸,农产品电子商务方兴未艾。农业推广结果显示,中国25.1%的村庄拥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2018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3000亿元。

[新中国70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振兴迈出大步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1)农田水利建设加强,防灾抗灾能力增强

储粮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新中国成立之初,农业生产基础薄弱。20世纪五七十年代,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得到推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农田灌溉条件明显改善。2018年,中国耕地灌溉面积为10.2亿亩,是1952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升级工程,加快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全国累计建成6.4亿亩高标准农田,建成9.7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依赖天气的情况正在逐步改变。

[新中国70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振兴迈出大步

(二)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深入实施科技兴粮战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农业材料、技术和设备水平显著提高。1952年,中国农业机械总功率仅为18.4万千瓦,1978年为1.175亿千瓦,2018年达到10亿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标志着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从人力和畜力转向机械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8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比2005年增长10.3个百分点。科学技术使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从1952年的88公斤/亩增加到2018年的375公斤/亩。

[新中国70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振兴迈出大步

(三)加快水电网络建设,农民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大多数农村照明依靠煤油灯,而饮用水直接依靠井水和河水。农村建设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电气化建设有序推进。农村用电量从1952年的5000万千瓦时增加到2018年的9359亿千瓦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饮水状况。结果显示,47.7%的农民饮用纯净的自来水。道路网络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据交通部统计,中国农村公路总里程从1978年的59.6万公里增加到2018年的404万公里。截至2018年底,99.6%的乡镇和99.5%的已建村有硬化道路,99.1%的乡镇和96.5%的已建村有公共汽车,建设、管理、保护和运营四条良好农村道路的长效机制正在形成。农业推广结果显示,该村61.9%的主要道路有路灯;99.5%的村庄有电话;82.8%的村庄安装了有线电视;89.9%的村庄可以接入宽带互联网。

[新中国70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振兴迈出大步

(4)垃圾和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十八大以来,各地牢固树立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村庄面貌日益整洁。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村实际的多种方式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体系,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推进城市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垃圾被风吹走、污水蒸发的农村环境已逐渐成为历史。根据农业推广结果,90.8%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73.9%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17.4%的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或部分集中。农村厕所革命加快,基本卫生条件显著改善。农业推广结果显示,36.2%的农民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12.4%的农民使用卫生的干式厕所。

[新中国70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振兴迈出大步

农村三大公共服务得到全面改善,为农村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农村教育快速发展,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农村教育非常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优先发展教育,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费和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支持农村教育,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反贫困等重大项目。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9年3月,全国92.7%的县实现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更多的农村儿童享受到了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建立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农业普及结果显示,农村初中文化程度居民占42.5%,农村高中文化程度居民占11.0%,农村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居民占3.9%,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新中国70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振兴迈出大步

(2)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

新中国成立之初,广大农村地区缺乏医疗和药品。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农村医疗机构逐渐建立起来,赤脚医生发挥了历史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以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得到很大改善。2018年,全国乡镇卫生院3.6万所,床位133万张,卫生人员139万人;现有62.2万个村卫生室,144万名工作人员,其中执业(助理)医生38.1万人,注册护士15.3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工作者90.7万人。十八大以来,农村医疗保险深入发展,各级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均补助标准逐年提高,2018年达到490元。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政策范围内,门诊和住院费用报销率分别稳定在50%和75%左右。随着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村地区孕产妇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2018年的19.9/10万,农村地区婴儿死亡率从200/10万下降到7.3/10万。

[新中国70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振兴迈出大步

(3)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养老问题逐步缓解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养老保障仍然是空白。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五保供养制度初步建立。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建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助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十八大以来,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到2018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最低标准将提高到每人每月88元。根据农业推广结果,56.4%的乡镇有同级政府设立的养老院。加快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支撑、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中国城乡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增加到2018年的77岁。

[新中国70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振兴迈出大步

(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农村文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落后。1950年代和1970年代,在农村地区消除文盲和发展文化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十八大以来,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培育了文明的农村作风、良好的家庭作风和淳朴的民俗风情。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农村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农业推广结果显示,96.8%的乡镇有图书馆和文化站,11.9%的乡镇有影剧院,41.3%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截至2018年底,中国有587,000家农村书店,超过11亿本书被分发到农村地区。

[新中国70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振兴迈出大步

第四,农村居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1)农村就业规模巨大,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数量显著增加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职工主要从事农业生产。1950年代和1970年代,通过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就业状况逐步改善。1978年,农村从业人员为3.0638亿人。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1997年,农村就业人数达到4.9039亿人的历史最高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民工进城就业。2018年,农村就业人数逐步下降到3.4167亿,规模仍然巨大。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各地大力推进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移徙工人的人数继续增加,很明显,他们外出就业。2018年,全国共有农民工2.8836亿人,其中1.7266亿人在农村以外就业。有14158万农民工从事第二产业;有1.4562亿农民工从事第三产业。

[新中国70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振兴迈出大步

(二)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1949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4元。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随着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迅速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为商品流通特别是农副产品交换提供了便利条件。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也给农民的收入带来了好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对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资有所增加,农民的钱袋变得更加充实。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比1949年增长40.0倍,年均实际增长率为5.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在缩小。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69,比1956年下降0.64。

[新中国70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振兴迈出大步

(3)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消除贫困的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按照现行农村贫困标准(现行价格),1978年农村贫困发生率为97.5%,农村贫困人口为7.7亿。鉴于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庞大,我们要坚持发展扶贫,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围绕“两不愁”,即“衣食无忧”,围绕“三包”,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保障得到保障”,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扶贫开发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扶贫攻坚被作为基本战略,开创了扶贫开发的新局面。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迅速减少,贫困率继续下降。截至2018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1660万人,贫困率为1.7%,贫困治理取得决定性进展。

[新中国70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振兴迈出大步

(4)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极低。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农民的消费逐渐增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能力明显提高。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124元,比1949年增长32.7倍,年均实际增长5.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比1954年低38.5个百分点。随着家庭消费品的升级,手机、电脑和汽车已经进入普通人的家庭。2018年,农村居民平均每100户拥有257部手机、26.9台电脑、22.3辆汽车、65.2 空开关、68.7个热水器和17.7个微波炉。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7.3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9.2平方米。71.2%的农村居民住房采用钢筋混凝土或砖混材料,比2013年提高了15.5个百分点,住房质量大幅提高。

[新中国70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振兴迈出大步

(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能力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鉴于农村居民因疾病、残疾、体弱、丧失工作能力和生活条件差而生活困难,国家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年均标准为每人840元,有1609万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3566万元。2018年,农村低保标准年均提高到4833元/人,比2007年提高4.8倍,年均增长17.2%,新增1903万户和3520万农村低保对象。全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怀保护体系,帮助无监管农村留守儿童落实委托监护责任,让辍学农村留守儿童重返校园,增强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安全网。

[新中国70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振兴迈出大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不平衡在农村地区最为突出。做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直接关系到两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农业和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以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为总的出发点,巩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局面,保持农业、农村和农民战略的后院,充分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 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新中国70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振兴迈出大步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新中国70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振兴迈出大步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1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