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544字,读完约11分钟
当人类开始行动的时候,杂草是芳香和清新的。微风吹来,绿草摇摆,形成新的波浪。七月的内蒙古草原是美丽的。
内蒙古的美丽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今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我国北方建设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使我国北方的风景更加美丽,就必须下更大的决心,下更大的力气。
3月6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团开幕的当天,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继恒作出了这样一个庄严承诺: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祖国北方的美丽风光,切实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殷切希望转化为建设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建设北方绿色长城的生动实践和实际成果。
7月15日,总书记来到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林场,听取了关于马鞍山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和造林护林工作的汇报。他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世代相传,努力建设一个青山绿水、空气清新的美丽中国。
保持绿色、蓝色、宁静,成千上万的内蒙古人民发扬蒙古马精神,做大做强草原经济,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优质发展新路。
带着对这一承诺的关注和期待,参与新时期快乐美丽新边疆网络主题采访活动的媒体记者深入内蒙古自治区腹地,体验草原生成的活力,记录了这片土地上奋进的故事。
绿色经济:生态良好,牧民富裕
天空是灰色的,荒野是无边无际的。当风吹草落时,可以看到牛羊。一首古老的民歌,勾勒出壮丽而丰富的草原图案,铭刻在人们的心中。然而,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赛音胡都加苏木巴音胡树嘎查的白格力生态牧场,却有一种另类的草原风光。
这里的草又绿又密。在草原上,没有标准的牛羊群和奔马群。取而代之的是柴鸡在四处游荡。他们还不时表演特技,拍打翅膀,在草地上跳跃。
我们称它们为草原飞鸡,而胡和白歌丽生态牧场的负责人土加,在它们出现的时候就有些不同了。他说他是一个非主流的牧民,除了养牛养羊,他还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医生一起和鸡交朋友,研究它们的习性和生活规律,甚至为它们建别墅。他还说养鸡赚不了多少钱,但他最大的愿望是确保他脚下的草原永远不会变回原来的沙漠。
胡和·图加曾经也是一个传统的牧民,他骑马赶牛赶羊。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放牧,草地压力不堪重负,年复一年地退化。潜在的固定和半固定沙地就像一只向草原张开嘴巴的野兽。另外,正蓝旗的草地资源短缺,牛羊稀少,牧民的生活越来越差。
残忍一点,改善生态!做草原之子应该能减轻他的痛苦。面对生态环境退化所暴露出的人、畜、草之间的矛盾,胡和土家首先降低了家庭饲养牲畜的规模。我们应该知道,牧民的财富与他们自己牲畜的数量有关,牲畜也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胡和·图加牺牲了游牧民族的尊严,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草原,养活自己。
旅行。但是草原已经变成了沙漠。谁想来这里看沙子?从长远来看,胡和·图加输了。他甚至想逃离这里,去大城市工作。直到2007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沙漠化严重的胡硕巴音嘎查建立了沙地生态研究站。专家建议牧民养鸡来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这让他大放异彩。这难道不是我努力寻找的替代牛羊并获得财富的好行业吗?这是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好方法吗?胡和·图加看到了希望。
但是迈出第一步需要很大的勇气。所有的祖先都养牛和羊。养鸡仍然被称为牧民吗?胡和·图加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同学聚会上被问到。一些学生甚至开玩笑说,他已经从一个骑马赶牛羊的蒙古人变成了骑三轮拉鸡的另类。
除了牧民传统观念的压力,在草原上养鸡仍然是一项技术活动。如果鸡生病了怎么办?它会传染给其他牲畜吗?当恶劣天气来袭时,如何保护它们?胡和·图加甚至不认为建鸡舍这么麻烦。在最初阶段,我们在牧场饲养了3000只鸡,但后来发现这并没有减轻牧场的压力,反而加速了牧场的退化。胡和土加回忆说,这种尴尬的结果使他和草原上的牧鸡成了其他牧民的笑柄。
胡和图加和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们没有灰心,在观察和研究的同时,他们探索了改进的方法。在不同的区域建立鸡舍来控制密度。鸡的数量已经从牧场的3000只变化到鸡舍的100只和80只,再到现在的20只。这个看似简单的减法花了十年时间。每个鸡舍可容纳的鸡只数量和分布面积是最大限度放养柴鸡和保持草地质量的最佳平衡。
有志者事竟成。呼和浩特人和专家们的努力使草原恢复了生机。绿草生长在曾经裸露的沙丘上。草地上的草籽和昆虫为鸡提供了天然美味的食物,大量鸡粪为草地增加了有机营养。草原已经实现了良性的生态循环,已经干涸多年的水泡也出现了,野生动物也开始向这里迁徙。
草原还活着!胡和·图加借此机会建造了一个蒙古包,并建立了一个名为“拜格里生态牧场”的寄宿家庭。黄灰色毛毡包,由纯木材制成,落地窗朝南,美丽的风景如绿色牧场,让去过那里的游客说好。我这里的许多游客都是回头客。每次来,我都要点炖草原飞鸡。胡和图加说,许多游客都怀念草原飞鸡的味道。一位北京游客立即成立了一个小组,定期给北京送去草原飞鸡。没过多久,草原飞鸡就被消费者认可了。胡和图加手机的订购团队突然增加到8个,有3000多个客户,包括大型农贸市场。去年,仅在北京,我就卖出了8000多只鸡,收入近30万元。
经过十多年的严寒和酷暑,胡和图加的牧场已经从一片长满黄沙的荒地变成了一片有数千英里绿色田野、绿色山丘和万木春的宝地。草原飞鸡也从胡和土加的现金机器变成了草原生态恢复的试点机器。在正蓝旗政府的推动下,草原养鸡已成为促进农牧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措施。牧民养鸡,政府补贴70%的鸡舍,鸡16元,鸡饲料免费。在屠宰时,合作社将以75元的价格回收,每个养鸡户可以获得20到25元的利润。在政府的努力下,牧民们看到了草原养鸡带来的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开始转变观念,放下偏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从部队回来的小女孩,她在网上看了我的报告后,说她也会推广草原养鸡。她说这可以保护她的牧场质量。当时她买了2000只鸡。胡和·图加自豪地说。
也许,草原飞鸡仍然无法撼动生态环境管理的大杠杆。然而,它和草原之间微小的催化作用使吃草的牧民意识到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保护脚下的青山绿水,必将为子孙后代创造取之不尽的金山银山。
到2018年,正蓝旗草地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34%提高到55%,森林和草地资源得到恢复。浑善达克沙地严重受损地区得到有效治理,适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得到全面巩固和加强。不仅如此,一批以草地生态为主的绿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秉承尊重生态、向自然学习的理念,经过20多年的科研实践,创造了生态修复领域的奇迹,经过百年开采的人工天坑扎赉诺尔露天煤矿,现已改造成以林草为盖、鸟语为集的梯田。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煤城已经变成了一个红色的旅游胜地,一个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传奇故事被生动地演绎了出来。
建立一个绿色屏障:黄沙消失了,森林之树来了
大巴穿梭在白的沙洲森林中。窗外有郁郁葱葱的树木,在细雨中更加翠绿。白叶儿沙坝位于鹤林县南部,属于黄河中游东侧向西北黄土高原过渡的丘陵风沙区。
我从来没有去过丘陵沙地,我对它的印象是炎热的阳光和起伏的沙丘。当风吹过,黄沙向我扑来。很难将这一地貌与我们面前的整个绿洲联系起来。因此,当站在拜尔耶沙巴的观景台上环顾四周,有一种时间空交错的感觉。
20世纪80年代以前,拜尔叶沙坝是鹤林县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植被覆盖率不到15%。用一句流传在这里的话来总结,白天有很强的黄风,晚上有很强的黄风,每年都有风,从春天吹到冬天。住在这里的人遭受的痛苦更大。有时沙子太大,无法找到回村子的路。当沙子停止时,他们发现他们已经来到了隔壁的村庄。
严重的风沙不仅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不便,也给内蒙古自治区乃至中国北方的生态环境带来持续的破坏。就这样,从1982年开始,白的沙巴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战斗。从此,治沙造林成为一种职业,铸就了“白沙坝”的精神,即牢记使命、实事求是、科学求实、建设绿色梦想、长期工作。
4月13日,150棵杨树幼苗被浇水。5月1日,小雨,播撒蒿籽,耕种土壤。风后植土,春秋修剪,冬暖夏凉,翻开老队长的治沙笔记,详细记录了白沙洲的植树治沙的点滴。
我69岁了,是这里的第一任队长。我是在1982年开始控制沙子的时候来的。老队长用温柔的声音讲述着过去,场景像电影一样闪现。当他第一次到达这里的时候,那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刮风的时候,大米粒的沙子会很疼我的脸。我们队有120人,分为男子队和女子队。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在六号山实施水土保持工程,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地势太高,无法蓄水,种植的树木无法存活。我们只能挖水平壕沟,用表层土填充它们来储存水和肥料。那时,我每天早上4: 30起床,在工地上呆了10多个小时。
就这样,乔伊带着队员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把6号山变成了防沙阵地。壕沟已经挖好了,我原以为老船长能让我喘口气,但他拾起了积累谷物的心。
有一次,乔伊回家探亲,0+的时候开始下雨了。这是种植柠条的难得时机!为了保证成活率,有必要在雨天种植。乔伊焦急地呆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他冒着雨,开着几十条山路回到工地,开始上山点柠条,撒蒿籽。乔伊和他的团队成员已经无数次经历了这种在雨中植树的场景。有几次,当冰雹像鸡蛋一样大时,队员们只是在沟里挖一个洞,把头藏在里面以防受伤。也许,正是因为柠条和雨水的及时相遇,6号山的地位才越来越稳固。
慢慢地,杨树和柳树,多达20个品种的树种在这里生根。看着看着,工地开始恢复活力,但老队长仍然没有闲着。他跟着技术人员摸遍了白沙坝的每一个角落的底部,仔细地考察了地形环境,详细地记录了植被的变化,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种植经验。昆虫控制、温度、湿度、日照、幼苗间距、幼苗分类种植、树木后处理、挖洞深度、存活率、耐旱性、疾病类型、生长时间、如何散布植被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种植细节,写了40多本笔记本。用乔伊的话说,这些干货是他前半生最重要的财富。
一页页的《老船长笔记》见证了白沙洲从“沙中求绿”到“沙中求绿”的转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拜尔叶沙坝8.5万亩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和3.5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造林种草面积达到12万亩,植被覆盖率达到75%以上。环境有所改善,以前搬走的农民回到拜尔耶沙巴,种田养牛,逐渐形成了以奶牛养殖为主的现代农业体系。今天,居民人均收入已经超过11000元。
素不相识的白沙坝人面对镜头总是不好意思地伸出手,说:“没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然而,这些被风雨侵袭的手,为中国北疆美丽的森林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书写了中国沙漠化治理的历史传奇。
类似的传说在广阔的内蒙古草原上不断出现。
心中只有村民的NPC代表李国琴,带着铁匠包子村的村民,用十年时间把黄沙换成绿色的衣服,把过去的沙子变成了聚宝盆。在草原上扎根40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廷·巴特尔带领萨拉图亚牧民在贫瘠的土地上建设生态村,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为了保护北疆美丽的风景,内蒙古可以在新的时代做到这一点,而且将来一定会做得越来越好。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内蒙古:民族团结,聚焦绿色长城,建设北疆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1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