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07字,读完约5分钟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人工智能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新的基础设施。随着COVID-19流行病的爆发,“无接触”逐渐成为一种必要。在疫情防控期间,国务院下发文件,严禁企业复工后使用指纹考勤机,以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使接触式生物识别转向非接触式生物识别,“刷脸”成为新趋势。作为物联网智能视觉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于凡智能专注于泛安全领域的长尾市场。
谈到创业的初衷,智能的首席运营官苏表示,由于长期以来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感兴趣,他偶然遇到了智能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并于2014年加入了智能。凭借这个机器人项目,于凡智能在2015年天使湾赢得了天使轮融资。在研发过程中,于凡智能机器人开发了三项核心技术:语音交互、图像识别和运动控制。苏表示,智能于2015年3月在图像识别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lfw(野外标注人脸)方面取得了第二好成绩,在(人脸检测数据集和基准)方面取得了第三好成绩。然而,于凡智能机器人的创业之旅并没有一路高歌。六个月后,他们遇到了技术问题,他们的资金耗尽了,所以他们不得不围绕人脸识别算法技术改造他们的公司。
本文中的插图来自于凡智能,并经过授权使用
下一次旅行如何选择潘宇情报?按照苏的说法,当时有三个方向。一是进入安全领域,但安全领域侧重于资源。由于公司团队大多是年轻一代,资源稀缺,因此放弃了安全之路;第二是算法授权,但算法的核心在于数据。当数据足够时,算法没有障碍,成为买方市场,收益极低;第三,选择民用市场的门禁机和考勤机,将人脸识别算法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开发人脸识别设备,掌握真正的核心产品,从而具有竞争力。
2015年10月,于凡智能正式建立了一个项目,开发嵌入式人脸识别设备。到2017年初,于凡智能已经批量生产了一款将深度学习算法移植到嵌入式平台的人脸设备门禁考勤机。放弃传统的媒体系统,如指纹或静态人脸识别;于凡智能采用动态人脸识别,帮助用户在短时间、低环境条件和背光条件下实现打卡和识别功能,很好地解决了“效率低、易伪造”的痛点。
为了将产品推向市场,苏联合公司的市场合作伙伴开展了“长征”活动,走遍了中国20多个省会城市的电子市场,开展了“本土推送”,发展了城市代理商的传统市场推广模式。在整个本土推广过程中,苏终于找到了公司的运作模式——与集成商合作。由于整个产业链环节太多,于凡智能与集成商合作完成了部分环节。使集成商能够完成最终产品的实施,由c模式转变为b模式,大大有效地增加交易量。仅在几年内,于凡的智能收入就增长了数百倍。
本文中的插图来自于凡智能,并经过授权使用
在算法的不断变化中,于凡智能在两年内克服了k12场景中的人脸识别问题。由于中小学学生在k12场景中成长过快,他们对人脸识别设备的准确性会有更高的要求。为此,于凡智能与西南某学校合作,不断尝试探索和改进算法模型,最终推出了“小学生ab算法模型”。在百万分之一的误识率下,ab模型的通过率与普通算法模型相比分别为39%和41%。它不仅能保证快速的识别速度,而且能保证较高的识别精度。
谈到市场的痛点,苏说:首先,技术日新月异。与以往的静态识别相比,目前的动态人脸识别功能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对识别条件要求较低,对打孔方法的经验要求较高。方便快捷;其次,随着“智慧城市”战略的深入发展,城市治理需要数字化数据和信息。原有的安全系统都是单点项目,呈现出“数据孤岛”的状态,而于凡智能提供的物联网智能视觉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其数据,更好地将设备产品渗透到社区、公园、建筑工地和学校。苏坦言,公司2019年实现收入1亿元,预计2020年实现收入3亿元。
截至目前,于凡智能团队已达到300多人,其中R&D技术团队占70%,已获得44项专利和11项软件版权。于凡智能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赵红义曾是华为的算法工程师;在融资层面,于凡智能在2015年1月赢得天使湾天使轮投资,然后在10月赢得红色十月前一轮战略投资;2017年11月,获得浦华资本A轮融资;2018年,获得新康资本数千万a+轮融资;2020年3月,获得曹野风险投资b1轮融资。苏表示,下一轮融资计划将筹集1.5-2亿元人民币,资金将用于营运资金、项目预付款和相关人才引进。
本文的标题来自授权使用的于凡智能。本文由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您需要重印或有任何问题,请联系编辑@cyzone。
来源:央视线
标题:「宇泛智能」定位物联网智能视觉解决方案服务商,聚焦泛安防领域长尾市场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10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