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442字,读完约14分钟
论人体生命合力
八旬老中医范维乾
一个人、一棵树、一个细胞谓之个体。一群人的公司、集团、军队、工作组、合作社则是群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为了适应自然界,生物们会采取“抱团取暖”的生活方式。老虎、狼群、角马、大象、蚂蚁、沙丁鱼们明白,团体生存时会形成大于个体力量数学和的“合力”。人体是亿万个单细胞们凝聚而成的整体,就会形成“群体合力”。人说独木不成林,森林能储藏水分、抗御风寒虫灾,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树木个体不知道的“群体合力”。西医学只见细胞,却不知人体是细胞群体所形成的合力。老祖宗《黄帝内经》对此心知肚明,创造出了专门研究人体百姓大众“合力”的人体社会科学和系统科学。
《黄帝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也…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为天下则大昌”,“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老祖宗开篇明义,人体的百姓(细胞)不是一盘散沙,而是有百姓、有政府管理机制的人体社会,古人称社会或国家为天下。明确告知华夏大众,你们学习和热爱的中医学,它的科学定位是人体社会科学和系统科学。老祖宗的确有先见之明,就怕炎黄子孙们受他人影响而忘记了中医学的科学性。不幸言中,今天人们从西方文化科学的立场给中医学扣上了一顶“不科学”的铁帽子。以中医为业者,把黄帝内经关于人体是“天下”的谆谆教诲念得滚瓜烂熟,面对“西学东渐”以来西医压倒中医、中医退居二线、民间中医奄奄一息之历史大变局,众口一词只是说我中医能治疑难杂证能治癌症,却张口结舌面红耳赤讲不出中医学是什么科学,为什么能够治病的道理。如今是讲道理的时代,你自己都讲不出道理,怎能怪多数老百姓不信中医,有病时几乎异口同声说:“上大医院找西医”呢?
习近平主席高度评价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更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要使中医学担负起“先行者”的伟大使命,就必须破解它的“整体合力之谜”。西方世界可以不重视中医,但我们是东方华夏,是已经睡醒的雄狮,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要将中医学提升到中医兴则中华兴,中医衰则中华衰,中医亡则中华亡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去对待。这里有一个结必须破开,那就是树立中华科学的民族自信,打破中国科学界惟西方一家独大的局面。中国科学界没有人体社会科学和系统科学一说,没有人体合力之说,没有就应该有,因为这里是中国!中国的“求是、科学、中医药学”等媒体应该将老祖宗黄帝医学列为主人公!使中医学之“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得到落实,付诸实施!
在世界面前,我们常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傲,并且宣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医学界的现实却是“中医不科学”,衡量中医是否科学的标准是西医学。此种“西化一边倒、西化一言堂”的局面,并不因为国家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有所改变。中医学并不因为它有“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的高度评价和赞誉而成为华夏主人公。全民族并没有意识到中医兴则中华兴,中医亡则中华亡!尤其是,中医学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主导下的“人体社会、人体系统、人体互联网”科学的庐山真面目并没有被国人认可,达成全民共识!中医学在“不科学”和“废医存药”的不白之冤中,正在走向衰亡!
恩格斯说:“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张瑞生《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63页,1989)。唯物辩证法的提法出自近代,但作为万事万物必然遵循的真理,无论人们是否认识到,它是亘古就存在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黄帝们没有显微镜,却走上了人体宏观科学的道路,认为百姓们必然普遍联系而形成了社会与系统。无心插柳柳成荫,自然而然地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理论即普遍联系活学活用在人体社会科学和系统科学之中了。
蚂蚁、蜜蜂、人体都是社会性生命体。凡社会就会出现凝聚性而形成系统或巨系统。黄帝称人体的巨系统为“藏象”。藏象巨系统是群体合力的体现。比如,黄帝所说的“肺主卫气”巨系统,相当于免疫系统但比免疫系统更高明。进入人体的外源性物质主要是食物和病邪(病菌、病毒)。它们是异体蛋白质、脂肪、糖类,其性与人体大异,必须经过受纳、腐熟、通降三部曲,精华为人体利用,废物排出体外。施行三部曲的部门是肺胃巨系统(清代医家黄元御等已经将肺与胃两个巨系统合并为更大的肺胃巨系统)。所谓受纳,包括识别、接受,进入。这是单细胞生物就会的生存机能,到了多细胞的人体社会,三部曲也是每个细胞的基本生存机能。细胞膜上的受体就是细胞吃入的“口”。即便是自身的肾上腺素,对于靶细胞来说,也是外来之物,不允许随便进入细胞,也要经过三部曲的门槛,才能进入细胞之中。中医说,肺胃主表,当然主识别与接受(受纳)。为了使外来之物被人体利用,第二步则是“腐熟”。所谓腐熟,指肺胃的气化也即氧化作用、酶的催化作用,使食物、病菌、病毒、自身衰老死亡细胞们被拆解,营养成分释放出来,废物被排出。肺胃主受纳,意味着肺胃是一个具有活性的容器,而不是无活性的瓷器、玻璃杯。内容物在容器中被受纳腐熟。因为是活体容器,它要发生运动力,推动内容物作下行性位移,谓之肺胃主通降。通降指内容物下行性运动和废物的排出,如吞噬细胞向细胞外排出消化病菌后的残渣,人体排泄的二便。
《黄帝内经》说:“肺者…通于秋气”。陈平伯说:“邪郁肌表,肺胃内应”,王孟英说:“不饥不便,肺胃失其下行”,王旭高说:“肺胃位高,治宜清肃”。有鉴于肺与胃都主通降、肃清,清代中医学家将之合并为肺胃巨系统。肺胃禀秋令肃杀之气,不破不立,以破促立,与肝脾主升主生发,相辅相成,构建了人体系统科学!
在黄帝们眼里,应对进入人体的食物和病邪,就一个字“吃”,“吃”就是肃清肃杀,变“有”为“无”,或无害化处理。中医学用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时,用麦芽、六曲、山楂开胃时,用枳实槟榔厚朴通降肺胃时,都是强化肺胃之“吃”,就能增强白细胞的免疫抗邪功能。西医学把“吃”局限在胃肠道,中医学则把消化道的“吃”和白细胞的“吃”,统统看成了肺胃主受纳腐熟通降主氧化主卫气主表巨系统。毋庸讳言,黄帝们的肺胃主秋主肃清肃杀巨系统,是医学科学的进步,是人体系统科学浴火重生,亮相登台!
《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天气通于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这是讲氧化(气化)。认为天气(氧气)如同炽烈的日光,吸入氧气是为了氧化。水谷精微的运化虽然是脾的工作,但最终必须经过肺胃巨系统的氧化,也即肺胃脾共主运化。
《黄帝内经》说:“胃热则消谷”,张聿清说:“胃为阳土,水谷至此,顷刻即消,吾身之一丹灶也”。这里的“胃热”指消化道和细胞溶酶体内的各种消化水解酶,能分解多糖、蛋白质、脂肪、核酸等大分子食物与病邪(病菌、病毒、自体衰老死亡细胞)。胃热的本质也是肃清肃杀。所以,清代前贤认识到肺胃一家,这意味着人体系统科学在清代渐趋完善成熟。人说秋季有秋老虎,肺胃之水解酶和氧气的分解与氧化,中医学称为肺胃之热,此热杀伤肝脾生发生长之阳,肃杀太过则寒盛阳虚。如化疗、放疗不分敌我的“肃清肃杀”,戕灭人体“气血”。白细胞、抗体补体、疫苗、水解酶、氧化皆属于肺胃肃清肃杀之热。故人身有二火,肺胃之热主右降,肝脾之热主左升。
上世纪80年代,我单位郭老中医喜用通降胃府方药,他说:“人之病都是胃府有垃圾”。一位舒姓、雷姓乡医,几乎每个患者都用大黄。确实治好了不少病人(也有泻下导致病重者)。今天思之,胃肠道是和全身细胞群相通的“胃府巨系统”,宜通不宜堵。胃府一通,细胞群体舒服安逸。比如,细胞群体喜轻清灵动,喜清爽,恶浊腻。身体发生“痰湿热”浊腻之变时,白细胞必然被蒙蔽而胃府堵塞痞满。何廉臣说:“盖湿热一症,肃清肺胃,如溽暑炎蒸,凉风骤起,顷刻湿收热退,如登清凉界中矣”。免疫白细胞们从“痰湿热”的蒙蔽中解脱出来,活力大增。作者临床见舌苔厚腻,刮之有根,胃府痞满者,这是顽痰。常用莱菔子30---60克,白芥子10---30克,葶苈子10克,枳实10---20克,用其“推墙倒壁”之峻,程咬金的三板斧,辛开苦降,荡涤积聚,速通胃府。然后再治本。
作者在临床时发现,胃脘部的堵塞、痞满、呃逆、痛胀、悸动等症状,往往是心脏疾病、全身细胞群的疾病,而不是胃脘本身的疾病,仪器检查胃脘无异常。因为胃脘是胃府的代表,胃府受纳通降的科学内涵是物质的时空性。全身细胞群体之溶酶体酶消化功能减弱,反映到了胃脘部,就会出现痞满等症状。心脏冠状动脉狭窄堵塞时胃府通降失司。子宫初孕时、受精卵着床时致胃气上逆(卫气排斥反应)。乙型脑炎颅腔压力增大时胃府通降失司而喷射状呕吐。都说明胃府和全身细胞群以及脏器组织之时空性是相通的互联网关系。中医药治疗胃府,它的疗效波及到了全身互联网。尤其是心主神明,与胃府最为密切。人之饥饿、寻找美食、享受美食、生产食品等行为,无不受心神明指挥和感受。这就是为什么老中医常常用大黄等通泻胃府,会有出其不意的疗效,比如能够治疗精神病(疯狂)、治疗糖尿病、高血压。显然,黄帝医学之群体合力、巨系统、互联网的观点,才是更客观真实更高明的人体高级科学!
人们始终不明白,西医学的切入点是分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中医学的切入点是什么?自然界有水蒸气、燃放烟花鞭炮、爬山、放风筝、禾苗生长等等“上升”现象,人体之水液由下肢、由胃肠道向身体上部上升,糖原从细胞内向血液上升为血糖,儿童长个子等等,都是“上升”现象。于是,黄帝们将人体的上升现象视为一个巨系统,它的系统科学学术名称是“肝气主升”。作者将生命物体的上升、下降、出入、表里、阴阳等等现象,命名曰“生命态”,即生命状态。原来,中医学的切入点是生命物质的“生命态”。不同的组织器官、不同的细胞群体,不同的部位,都可以发生相同的生命态,比如,排泄二便、血糖合成为糖原、二磷酸腺苷(ADP)吸收能量变成三磷酸腺苷(ATP)、津液从微血管渗出、动脉血灌溉细胞群,胰岛素降糖,皆是下降生命态,系统科学名称是“肺气主降”。可以看出,生命态不属于个别细胞、个别组织,而是巨系统是普遍联系的互联网(整体)。生命态是群体细胞的合力。
金代李东垣提出了“中气”学说。作者称,所谓“中气”是生命态、是合力、是巨系统、是互联网。中气指人体的中流砥柱之气,如同大厦的重力线、大伞的伞杆。中气包括,胃肠道吸收水液、下肢水液回流、静脉系回归心脏、血压、血糖、血钠、血液渗透压、心脏的血泵作用、外周动脉血管的张力、抗利尿激素、肾小管的再吸收、凝血作用、血液细胞和蛋白质的质量、血氧含量等等。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中流砥柱的“合力”,其系统科学的名称是“中气或肝脾主升”。其中存在着一个“宏微规律”,即微观是基础,微观升华为宏观;宏观反过来“拿来”微观;系统“拿来”局部,中医“拿来”西医;西医必然走向中医,诞生新医药学。
中西医都以人体为服务对象,西医学研究微观层次的百姓细胞,中医学研究宏观层次的百姓细胞们的合力。两者是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优势互补的关系,也就是作者提出的“衷中拿西,创造新医”。21世纪,两者必然要融合一体,诞生高于母本中西医的新医药学,作者称为新黄帝医学!迄今,中西医貌合神离,没有结合,只是中西医两法并用。所说的中西医并重,停留在口号阶段。不认识人体生命合力这个真理,一切振兴中医、中西医结合的说法都是空谈。
中医学是在中华文化大背景养育下所形成的具有有其独特规律性的超级科学。它有五个规律性。一是遵循黄帝内经之“人体天下”和辩证法之普遍联系的观点,中医学是人体社会科学和系统科学。二是民间性。因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百姓大众都是中医学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创新者,所以中医学具有强大的亲民性。三是辨证(态)论治。中医学的切入点是处于运动变化的生命态,也即瞬间生命态,因人因时因地而有不同的变化,极具个体性、时效性。所以相应的诊断治疗也是“量体裁衣”,同一个患者的今日明天,方药会随时进行调整,谓之加减化裁。四是它的传承方式是时刻不脱离临床的“师带徒和自学成才”,而不是纸上谈兵的学院式培养。五是它的研究与创新是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十六条”和“宏微规律”的思辨式论述,而不是实验室实验法。实验室不能实验阴阳升降水火,不能研究“中气”、“诸气者皆属于肺”等合力。
因为人们不了解中医学的五个规律性,今天正在施行的所谓中医学的法规与政策,是以西方科学及其西医学为准绳制定的,违背了中医学的规律性,反而成了打压中医学的“紧箍咒”。在高度文明的21世纪,在公平公正、科学、以理服人已然成为世人共识的情况下,在炎黄故土为中医学立法,就应该尊重和遵循老祖宗几千年来行之有效的中医学五个规律性,制定出有利于中医学生存和创新发展、有利于中西医结合的“中医药法”,同时废止现行的与中医规律性格格不入的“中医药法”。中医学只有真正以中国主人公的身份站立起来了,才能担负“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的伟大使命。为了中华文化自信,中华科学自信,把支持振兴中医学的漂亮口号落实为实实在在的让民间中医享受到实惠的行动吧!中医之兴衰看民间,民间中医是中医学的根,民间是中医学赖以为生、生命不息的沃土!(作者:范维乾,男,1942年9月22日生于陕西省蓝田县,中医副主任医师,一辈子自费研究中医学理论,数十篇论文在科学中国人、中国医刊、人民日报网、央视网、欧洲新闻、韩国新华网、泰亚新闻、光明网、中国新闻联播网等媒体发布)
来源:央视线
标题:论人体生命合力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jk/64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