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472字,读完约14分钟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人民健康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和任务。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方案,强调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防治重大疾病。为加快从以治病为重点向以人民健康为重点的转变,动员全社会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行动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普遍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疾病谱在不断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造成的死亡占死亡总数的88%,这些疾病造成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70%以上。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低,吸烟、酗酒、缺乏锻炼和不合理饮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普遍存在,导致疾病问题日益突出。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精神卫生、职业卫生、地方病等问题不容忽视。
为了坚持预防为主,把预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效地应对当前突出的健康问题,我们必须向前推进,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细化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卫生服务,营造健康环境等。一、着眼当前和未来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突出问题,实施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中长期行动,完善全社会实施预防为主的制度体系。
二。一般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坚持改革创新,落实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强化政府、社会和个人责任。 加快卫生保健工作理念和服务模式从以治病为主向以人为本转变,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知识。 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加强早期干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延长健康寿命,为全面保障人民健康和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普及知识,提高识字率。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为前提,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使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成为全民的普遍素质和能力,实现全民健康素养。
自律和健康的生活。倡导人人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的理念,激发居民热爱健康、追求健康的热情,发展符合自身和家庭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科学锻炼、戒烟戒酒、心理平衡,实现健康生活、少病。
早期干预和完善的服务。尽快对重大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完善防控策略,推进卫生服务供给方体制改革,提供系统持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一体化服务,加强医疗保障政策与卫生服务的衔接,实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加强跨部门合作,鼓励和引导单位、社区(村)、家庭和个人采取行动,形成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广泛动员、各尽所能的良好局面,实现健康中国的参与。
(3)总体目标。
到2022年,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推广步伐加快,重大慢性病上升趋势得到遏制,重点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地方病和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控,伤残和死亡风险逐步降低,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将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将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将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将显著降低,平均健康预期寿命将大幅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健康公平将基本实现。
三。主要任务
(一)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
1.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保持健康需要掌握健康知识。向家庭和个人普及疾病预防、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医疗和合理用药的知识和技能。建立健全卫生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构建卫生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健康促进和教育的激励和约束。鼓励各级广播电视台和其他媒体办好高质量的卫生科学节目。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将分别不低于22%和30%。
2.实行合理饮食。合理的饮食是健康的基础。以普通人群、特定群体和家庭的食堂、餐馆等场所为重点,加强营养和饮食指导。鼓励全社会参与盐、油、糖的减量化,研究提高盐、油、糖的包装标准。修订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推进食品营养标准体系建设。对贫困地区的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到2022年和2030年,成人肥胖的增长率将继续放缓,5岁以下儿童的生长迟缓率将分别低于7%和5%。
3.实施全民健身运动。生活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为不同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体育健身计划或体育指导服务。努力建立一个健身组织和一个15分钟的健身圈。促进免费或低成本开放公共体育设施。推动形成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卫生服务模式。将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高校考核评价。到2022年和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的比例分别不低于90.86%和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达到37%以上和40%以上。
4.实施烟草控制行动。吸烟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促进个人和家庭充分了解吸烟和二手烟的严重危害。鼓励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在控烟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把各级党政机关建设成无烟机关。研究并运用税收和价格调整等综合手段提高烟草控制的有效性。提高卷烟包装中烟草危害的警示内容和形式。到2022年和2030年,全面禁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将分别达到30%以上和80%以上。
5.实施精神健康促进行动。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治疗、危机干预等方式,引导公众科学地缓解压力,正确理解和处理常见的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完善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将分别提高到20%和30%,心理相关疾病的上升趋势将放缓。
6.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良好的环境是健康的保证。向公众、家庭和单位(企业)普及环境和健康相关的保护和应对知识。促进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的预防和控制。推进健康城镇建设。建立环境和健康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系统。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相关疾病、道路交通伤害、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等。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饮用水水质标准将明显持续提高。
(二)保持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
7.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怀孕、分娩和婴儿期是生命的起点。根据婚前、孕前、孕期和儿童的特点,积极引导家庭科学培育和培育健康的新生命,完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加强幼儿发展服务,完善婴幼儿护理服务和残疾儿童康复援助体系。促进生殖健康,并在农村妇女中推广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到2022年和2030年,婴儿死亡率将控制在7.5以下和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将分别降至18/10万和12/10万以下。
8.在中小学实施健康促进行动。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动员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维护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锻炼健康的身体,预防近视和肥胖症等疾病。中小学根据需要提供体育和健康课程。将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纳入学校的绩效评估,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多种方式检查学生的健康知识,并将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将分别达到50%以上和60%以上。中国儿童青少年的整体近视率将力争每年下降0.5个百分点以上,新的近视率将明显下降。
9.实施职业健康保护措施。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健康保护权。针对不同的职业群体,提倡健康的工作方法,落实用人单位的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完善职业病防治法规和标准体系。鼓励用人单位开展员工健康管理。加强对尘肺病等职业病的保护。到2022年和2030年,新报告的尘肺病例在接触粉尘时间少于5年的工人中占年度报告总数的比例将明显下降并继续下降。
10.实施老年人健康促进行动。老年人的健康和幸福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普及饮食营养、体育锻炼、定期体检、健康管理、心理健康和老年人合理用药知识。完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政策,推进医疗护理结合,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营造老年人宜居环境,实现健康老龄化。到2022年和2030年,65-74岁老年人的残疾率将下降,65岁及以上老年人老年痴呆症的增长率将下降。
(3)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11 .实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心脑血管疾病是中国居民的第一死因。引导居民学习和掌握心肺复苏等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高危人群和患者的生活方式指南。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次血压诊断和测量制度,加强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规范化管理。提高院前急救、静脉溶栓、动脉栓塞切除术和其他急救能力。到2022年和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将分别降至209.7/10万及以下和190.7/10万及以下。
12.实施癌症预防和控制措施。癌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倡导积极的癌症预防,提倡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序扩大癌症筛查范围。普及和应用常见癌症诊断和治疗标准。提高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的癌症诊疗能力。加强癌症防治的科技研究。加快临床急需药品的审批。到2022年和2030年,癌症的总体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
13.实施预防和治疗慢性呼吸道疾病的行动。慢性呼吸道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引导重点人群及早发现疾病,控制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探讨高危人群的首次肺功能诊断和测量,以及40岁及以上人群的体格检查和肺功能测量。加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肺功能检查能力。到2022年和2030年,70岁及以下人群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死亡率将降至9/10万和8.1/10万及以下。
14.实施糖尿病预防和控制措施。中国是糖尿病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建议居民重视血糖水平,引导糖尿病前期人群科学降低发病风险,引导糖尿病患者加强健康管理,延缓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加强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促进基层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筛查、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到2022年和2030年,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将分别达到60%以上和70%以上。
15.实施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传染病和地方病是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引导居民提高自我预防意识,注重个人卫生,预防疾病。充分理解疫苗在预防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提倡高危人群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疫苗。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努力控制和降低传染病疫情水平。加强寄生虫病、饮水型燃煤型氟中毒、大骨节病、氟中毒等地方病的防治,控制和消除重点地方病。到2022年和2030年,免疫规划中学龄儿童的免疫覆盖率将超过90%。
四.组织和实施
(a)加强组织领导。在国家层面,成立了健康中国行动促进委员会,制定并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详细阐述了上述15项专项行动的目标、指标、任务和职责,协调并指导各地区相关部门加强合作,研究疾病综合防控策略,做好监测和评估工作。根据医学进步和相关技术的发展,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的内容应及时修订和完善。各地区要结合实际,完善领导班子提升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做好逐项任务落实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把预防为主纳入各项政策举措,研究具体政策措施,推进重点任务落实。
(二)动员各方广泛参与。凝聚一切社会力量,形成强大的健康促进合力。鼓励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健康中国运动,履行个人健康责任,发展健康的生活方式。各单位,特别是学校和社区(村),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资源,积极开展健康细胞工程建设,营造健康的支持环境。鼓励企业开发和生产满足健康需求的产品,增加健康产品的供应。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应该树立榜样。鼓励社会捐款,依靠社会力量依法成立健康中国行动基金会,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的保障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医疗产品和服务。卫生行业协会、协会、群众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充分发挥其在指导和组织健康促进和健康科普工作中的作用。
(3)完善支撑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人员培训,提高疾病预防和应急反应能力。加强财政支持,加强资金统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科技支撑,开展一批影响健康因素和疑难重症诊疗的重大问题研究,支持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开展卫生政策审查,确保各项任务和目标的落实。加强信息支持,促进部门和地区间卫生信息共享。
(四)注重宣传和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舆论宣传,及时发布政策解释,回应社会关切。建立健康中国行动专题网站,大力宣传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促进全民健康的意义、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准备大众喜欢听的读物和文学作品,引导大众理解和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有效地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加强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增强社会普遍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19年6月24日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授权发布)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jk/1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