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64字,读完约10分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先导性和长期性工作,形成了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社会各界认真实践了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并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积极的范例,生动地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和显著成就。为了进一步宣传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推广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特写10篇典型案例,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共同建设美好中国。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腹地,长期发展滞后,改革开放不够深入,但也有青山绿水。贵州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确立了生态优先、发展绿色的战略,旨在通过生态文明改革实现科学发展和后发赶超。
赤水河在解决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两难困境方面,在贵州省的八大流域中尤为突出。如何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找到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面对上述问题,贵州省委、省政府围绕赤水河流域设计了相互支持、相互关联的生态文明改革措施。
在权责明确的基础上,注重自然资源利用管理和审计制度建设
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原因是资源使用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缺失,所有者权益得不到实现。
建立流域资源利用管理体系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根据山水、森林、湖泊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贵州省建立了赤水河流域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和使用控制及有偿使用制度,完善了现有的产权登记制度,统一确认了水、林、山、草、荒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的登记。在摸清家庭背景的基础上,加大对自然资源资产责任的调查,把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作为流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
立足底线,把握流域生态保护红线体系建设
赤水河流域是长江上游和贵州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贵州重要的水土保持区,地形复杂,山高谷深,地质构造复杂,河流纵横交错。如何划定和严格遵守生态红线,对于赤水河牢牢把握经济和生态底线,推进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赤水河生态红线是按照省级指导、地方组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科学划定的。划定赤水河流域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将精确的区域分类管理模式纳入政府规范化工作。
在具体实施上,县(区)政府是严格遵守流域生态保护红线的主体,切实履行生态保护红线内森林、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责任;同时,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确保各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的总面积和比例原则不变。在正常监管中,赤水河流域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的日常巡查和执法监管,强化红线的刚性约束,切实履行守线责任。
立足宝贵资源,注重生态补偿体系建设
赤水河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进一步体现了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强化了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有效调动了地方政府履行环境监管职责的能力。
流域水污染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有效加强了污染防治,特别是工业污染;它有效地抑制了污水从上游向下游排放,解决了流域水污染问题,促进了流域水质的明显改善。
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制定《贵州省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办法》,明确了毕节上游和遵义下游的责任,确定了补偿金额、核算方法和核算指标。关于生态补偿程序,贵州省生态环境厅负责监测水环境质量,水利厅负责监测流量并向生态环境厅报告。生态环境部根据水量和水质计算生态补偿资金,并上报省级财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财政部门根据环保部门上报的生态补偿资金及相关财务规定进行转移。
实施生态补偿的关键在于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赤水河生态补偿资金纳入当年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地方各级政府征收的补偿资金纳入同级环境污染防治资金管理,专项用于赤水河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不得挪作他用。
立足长效机制,抓好环境保护的河道长度体系
赤水河流域遵义段,由于前期小规模、分散、无序的白酒企业排放大量污染物,赤水河局部水体受到严重污染。通过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和加强执法,赤水河流域的水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水中总磷、氨氮等污染物仍呈上升趋势。
为改善河流水质,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的法律责任,赤水河纳入流域环境保护基本制度——河流长度制度,保护流域水质。
对河流长度系统的评估要求赤水河流域的河长确保每年计划、项目、资金和责任的实施,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将评估河长前一年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由于评估的对象是河流主管,而不是政府或部门,这增强了河流主管的责任感,使他们每年都把流域环境保护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安排和部署。
随着赤水河流域河道长度制的实施,地方权力与环境质量直接相关,生态环境的行政地位等同于经济发展。治水不仅是一项部门责任,还涉及政府评估,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执行力。
基于上下游治理,必须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
确立联合治理农业和农村污染、建立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体系、生态环境质量目标与流域产业发展、扶贫开发等改革任务。督促地方政府层层分解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实现项目从规划到实际落地。
具体操作上,通过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体系,建立以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恢复措施。结合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建设,因地制宜地采取了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草)、改坡为梯、治理小流域等生物工程措施。重点治理赤水河上游河源、河谷、炼硫区和矿产开发区等重点区域的地貌和植被破坏及水土流失。通过赤水河流域农业和农村污染联合整治体系,协调流域内工业发展、扶贫开发、生态移民和环境整治的项目和资金资源。根据赤水河流域工业发展的特点,建立上下游工业发展支持体系,加快传统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同时加快生态敏感地区扶贫和生态移民项目的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根据当地情况结合移民进行处理。
总体而言,通过调整赤水河上下游产业互助、水土流失共治、农业和农村污染一体化等综合措施,上下游各级党委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统一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合力形成。
立足政府和企业投资,抓好生态文明投融资体系建设
针对赤水河环境污染治理资金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改革措施。建立第三方污染控制体系的关键在于通过BOT、TOT、PPP等方式运行污染控制设施。在投资、建设、运输和管理的各个阶段,促进污水处理企业退出污染治理市场,通过第三方专业技术服务保证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最终实现谁污染、谁付费、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
贵州省按照统筹规划、深入调查、深入推进、监督评估的工作部署,大力有序推进第三方治理。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体系,建立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融资体系,使企业环保基金和社会环保基金逐步成为环境污染治理的资金来源之一。根据改革任务,省财政厅报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赤水河流域专项保护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赤水河流域8个县市纳入中央和省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覆盖范围。各部门从系统财政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退耕还林、转移第三产业、水污染防治等。极大地提高了赤水河的筹资效率。
资金投入后,如何才能合理使用?
不同来源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受到不同层次的监督。围绕资金管理,《贵州省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办法》出台。结合《贵州省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贵州省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资金使用制度,明确项目管理、实施和维护要求,通过监督、月报和年度考核等方式对项目实施动态监管,为试点高效实施和快速推进提供政策保障。
立足法治,把握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建设
赤水河流域环境违法案件的处理面临两大问题:环保部门执法力量薄弱,环境违法案件移送困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赤水河流域设计了两项改革任务: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保障体系。
贵州省实施环境监督管理网格化,以省、市、县、乡各级环保部门为主体,按照行政区划和监督对象进行分区管理,责任到人,80%的执法人员和80%的时间深入到执法一线。
在各级司法机构中明确设立生态环境保护机构,进一步加强试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能力,逐步装备和完善赤水河流域各区县生态资源司法权,实现生态资源司法权的下沉,解决环境监管缺失问题。
通过公、检、法部门联动和综合查处,在6次环保执法专项行动中,责令253家违法企业停产整顿,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510起,罚款1910万元,通报批评的2名管理人员和4名环保干部受到警告。
在履行职责的基础上,完善生态文明责任制建设
目前,赤水河流域面临着水资源减少、部分污染物指标升高、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但是,问题发生后,问责很难得到有效落实,尤其是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决策权很难得到惩罚。结果,党和政府的形象受损,法律失去了尊严,群众失去了信心。鉴于此,贵州省对赤水河流域领导干部实施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了生态环境破坏终身问责制度。
《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办法》的颁布实施,是为了严格防治党和政府领导干部任期内赤水河流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工作不力和生态破坏。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统一执法标准,规范执法程序,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给予行政或刑事处罚,以解决违规、有罪不罚、执法不严的问题。
通过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体系12项改革措施,赤水河流域经济发展势头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赤水河在生态文明体系改革试点工作中的经验和成果,被复制到贵州乌江、清水河、牛栏河、横江、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刘度河等七大流域,赤水河真正成为贵州生态文明体系改革的第一条河流。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在线直播
标题:贵州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改革体系创新实践
地址:http://www.ynszhpbzjk.net/ysxw/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