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17字,读完约4分钟
童晓梅博士(照片由被调查者提供)
央视新闻:我第一次见到童小美是在2014年6月。她所在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儿科成功救治了当时中国报道的最小胎龄早产儿,她是此次救治的总指挥。
当了30多年的医生后,这位著名的儿科医生总是微笑着,给无数的孩子和家庭带来欢笑。
童小梅说,她对小儿科的选择是从小形成的一种情结。从我记事起,童小美就因为急性扁桃体炎引起的高烧,每周都被送到医院打针吃药,这往往是停药后的新的发病和恶性循环。
她心想,要是生病的孩子能少受打针吃药的罪就好了。
在1985年从医学系毕业之前,童小美仍有一个童年的疙瘩,希望能减轻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痛苦。因此,她毫不犹豫地考入了北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儿科专家研究生,并有幸被录取,成为儿科研究生招生以来的第二批新生。从那以后,童小美实践了30多年行医的初衷:努力减轻疼痛,减轻外伤疼痛。
2006年,童晓梅接任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儿科行政主任。到目前为止,她一直参加病房主任的年度轮换和门诊诊所的小夜班工作。无论是门诊、急诊还是病房,都有危重患者,她会奔赴前线,用自己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和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来挽救危重患儿。由于长期的职业压力,她养成了随时从睡眠中起床的习惯。
从2014年6月24日起的99天内,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儿科成功救治了当时中国报道的最年轻的早产儿斯通。这个小家伙不得不提前分娩,因为他母亲的重度子痫前期发作得很早,当时胎龄不到25周。出生时,石头只有610克重,一斤多一点,只有手掌大小,有半透明的皮肤,非常薄,血管清晰可见,有成人拇指大小,后跟很小。
当时,治疗如此小胎龄的儿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从斯通出生到出院,童小梅的团队不得不与他一起克服许多困难和障碍,如呼吸、进食、感染和各种并发症,许多问题是第一次遇到。儿童皮肤没有角质化层,呈果冻状。任何一种侵入性穿刺都会导致皮肤塌陷,使其难以愈合。然而,在血液生化指标方面,许多危险的迹象有望被提前发现和治疗。我该怎么办?童小梅和斯通的父亲详细解释了治疗措施。医生和他们的父母一样,都渴望他们的孩子能够获救。通过反复的交谈和交流,他们最终得到了斯通父亲的认可和信任。
童小美带领团队与史东的父母结成生死联盟,帮助史东克服生死困境。在孩子住院99天的每一天每一夜,医院所有NICU和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付出了不可估量的努力和努力。自从斯通出院后,医院的儿科一直在跟踪他。童小美和小石头也成了被遗忘的朋友。小石头经常眯着眼睛笑着给童奶奶打电话。
基层医院病房查房及讲座(回答者提供图片)
自2006年以来,童晓梅团队在继续发展本系重点专业的基础上,加强了呼吸、消化、神经、内分泌、儿童发育等专业的发展。2010年,医院成为海淀区危重孕妇和围产儿转诊治疗中心,2016年成为北京市危重新生儿转诊治疗中心。
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童小美一直秉承着减轻儿童痛苦的初衷,注重规范群体诊疗行为。针对科室内的危重抢救病例,她带领小组进行讨论,制定了可操作性强的科室诊疗标准,规范了临床用药,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等。,努力发挥北京大学卫生科学中心规范医疗实践的示范作用。
童晓梅说,我们必须从儿童家庭和儿童的角度考虑所有的诊疗行为,权衡利弊。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疾病带来的痛苦是医生们毕生的任务。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儿科医生童小美:我们一直在路上,以减少儿童的痛苦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jk/4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