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07字,读完约5分钟
光明日报记者庄殿毅
柳树、柠条、桃树、杏树、沙棘树和云杉都深深扎根在山坡上,每一根树枝都长得强壮有力。这些植物覆盖了曾经畅通无阻的黄色土地。这是记者最近在宁夏南部山区看到的一幕,该地区以干旱、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而闻名。
这座山是一个和尚的头,水沟里没有水,天空中没有鸟,沙子在地面上流动。这些描述当地场景的古老句子在现实中很难找到。
虽然已经是九个冬天了,宁夏的植被正在走向死亡,但记者清楚地看到了这里的生机,根本感觉不到阴冷的空气。树木、灌木、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生态林和经济林、果林在这里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唱响了生态文明的合唱。在一些地方,云杉,侧柏,油松,樟子松。蒙古落叶松和兴安落叶松形成了一个相当大的阵容,用一种浓浓的绿色涂抹大地,使人忘记了现在是冬天。
所有这些都是退耕还林的杰作。
退耕还林是政策最强、投资最大、覆盖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也是我国最大的强农惠农工程。这个庞大的项目涉及25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只有中央政府在第一轮项目中投资超过4300亿元,惠及全国1.24亿农民。宁夏第一轮完成1305.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471万亩,荒山荒地造林766.5万亩,封山育林68万亩。
在海拔1900多米、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00毫米的西吉县吉强镇桃子湾村和姚宏镇景湾村的陡坡上,记者看到这里的柠条、杏树和柳树牢牢地控制了水土,在山顶、山坡、阳坡和阴坡上种植了适宜的树种,形成了立体的水土保持防护网。
站在隆德县林深乡林深村南山的山坡上,你可以看到十多年来退耕还林的成果。森林和草都很强壮,表面形成了一层苔藓来保持水土。记者看到,南北两山分别镶嵌着两行汉字:控制水土流失和加强生态保护,其中12个汉字特别醒目,表达了当地人民的崇高愿望。
在彭阳县的马拉湾,远近的山坡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木,几乎看不到裸露的黄土。
退耕还林保持了易流失的水土,显示了宝贵的生态效益。
西吉县林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这里水土流失严重,下雨时泥沙泛滥,甚至毁坏农田,破坏道路,形成不可逾越的沟壑。现在,山坡上已经种上了树,修建了许多泥坝,基本达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治理水平。
在西吉县,有一条断断续续的泥泞的河流。在过去,下雨的时候,它形成了一个完全看不见的烂泥滩,而当它被洪水淹没时,情况就更糟了。现在,泥河底还在,但很少再看到泥了。
彭阳县谷城乡高店村,当地将退耕还林与小流域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整个流域治理荒山、荒坡、沟壑,形成了万亩乔灌木、针阔叶混交林,近十种树种。那里的每座小山都修建了一系列水平沟渠,所有的山坡上都密布着鱼鳞坑。彭阳县林业局局长韩志启告诉记者:彭阳县虽然雨量稀少,但已经得到充分利用:小雨,留在鱼鳞坑里;大雨停在水平沟里。因为雨水已经被拦截,地表不会形成径流,自然也不会有水土流失。
在林深南山乡隆德县,云杉种植在2003年已超过4米高。县林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那里的林草覆盖率已经达到85%以上,47公里长的重庆河已经从一条季节性河流变成了一条流动的河流。不仅如此,发源于六盘山的七条河流都已经从季节性河流变成了长流水。雉鸡、豹子、豹猫和许多以前很少见到的鸟类相继在这里定居,而且数量正在迅速增加。
在记者走访的几个县,许多村民讲述了20或30年前铲草皮和挖树根的经历。65岁的王法祥(音译)来自西吉县姚宏乡菜馆坪村,他仍然清楚地记得那一年的情景:那时候,有十年零九年的干旱,地里没有庄稼,没有动物的食物,家里没有烧饭取暖的柴火,所以他上山铲草皮,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上山铲草皮。铲出的草皮,如果是好的,就喂给牛吃,如果是坏的,就让它去做饭和烧炕。如果附近的草被铲掉,它将在远处被铲掉,而且要走很长时间才能走完10英里。结果,山上的草越来越少,环境越来越差,风和沙越来越大,下雨的时候就会变成一场灾难。51岁的张君仁(音译)来自隆德县沙塘镇新民村,他有着同样的记忆:那时家里没有柴火,他就上山铲草皮,每隔两三天就要去一次。最后,铲起来越来越难了。许多山坡上没有草可铲,只用了半天就铲了一小堆。因为没有草吃,许多山坡不能吃草。
如今,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农民也使用了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和煤气炉。山上铲草皮的事再也没有发生过,过去的噩梦也一去不复返了。
在隆德县沙塘镇新民村当了16年村支书的李作碧兴奋地告诉记者,现在村子周围的树都长高了,草也长高了,风和沙都变小了,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了。
韩志启说彭阳县最美丽的季节是四月和五月。那时,桃、杏、刺槐和锦鸡儿在山上盛开,所有的山和山下都变成了花朵。在最近几年举行的山花节上,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欣赏这些花,许多人甚至来自北京和上海。去年,有100万游客。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新兴产业。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领航新征程]冬天的绿色诗歌——宁夏退耕还林第一线报道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zy/6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