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11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兰州8月17日电:哈达铺:常征加油站向陕西和甘肃派兵
1935年9月,中央红军攻占了田健的腊子口后,来到了甘肃省郯昌县的一个富裕城镇哈达铺。在这里,中央红军收到了稀有物资,并通过几家报纸,确定了在陕甘革命根据地定居的重要战略决策。
哈达铺位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交汇处。它人口稠密,产品丰富。它是著名的中药材之乡,有众多的商品名和繁荣的贸易。
长期在荒山中跋涉的中央红军,有机会也有条件在哈达铺充电。在部队历史上,一个独特而实用的口号诞生在哈达铺红军政治部,并迅速传达:人人都要吃好。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的讲演者毛说,红军的大部分战士是南方人,长征部队到达北方后,战士们的饮食很不舒服。然而,在哈达普,情况有所好转。
当地人热情地教士兵拿起擀面杖,擀面杖,然后把篮子提到筛子表面。在村民们的帮助下,士兵们学会了蒸馒头、烤蛋糕和卷面条。毛对说:
因此,当雪山和草原刚刚结束苦难时,红军发出了哈达的罐盔芬芳的叹息。
在哈达铺镇逗留期间,红军部队急需的大量物资和食品得到补充,士兵们得以休息。因此,哈达铺被称为长征路上的红色加油站。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办公室主任赵说。
红军刚进入哈达铺时,侦察连从邮局收集《大公报》、《中央日报》、《山西日报》、《晋阳日报》等报纸。
陕北的23个县中很少有不变红的。八个县完全变红,十多个县半变红。陕北有七十多万赤化人,包括二十多万红卫兵和两万红军。张闻天写了《发展中的陕甘苏维埃革命运动》。
然而,此时此刻,国民党的慌张消息和报道,在中央和红军领导人的心目中,却成了天大的好消息!报纸上的消息表明,陕西和甘肃不仅有红军和游击队,而且还有一个发展中的大革命根据地。
9月22日,中央红军以上干部会议在夏杰哈达铺村关帝庙举行。长征后去哪里?现在我们有了答案。去陕甘革命根据地!会上爆发出一阵欢腾。
今天,哈达铺镇有一条大约100公里长的老街.红军长征等词是这条街上的高频词。红军锅盔、红军鞋和长征饭店不时映入眼帘,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红军街。
沿着洪钧街走,向北是毛泽东的故居一和场。赵介绍说,怡和厂曾经是当地有名的药店。据说毛泽东暂时居住的怡和厂总是在晚上亮灯。为了红军的家,毛泽东沉思了一整夜。赵对说道。
在一个岔路口向右转,可以看到周恩来的故居铜山会馆仍然完好无损。在铜山堂对面,有一个常诊所。诊所的经营者常的家人行医四代。除了他们高超的医术,常的家庭与红军的关系也使这个家庭在当地很有名。
常诊所的常惠民介绍说,1935年,在哈达铺行医了大半辈子的太公,年近70岁,在十里八乡以医术精湛而闻名。
8月16日,一名身穿红军制服的少年牵着一匹马沿着哈达铺镇的红军街前行。当地人经常为游客表演节目,再现红军经过哈达铺的场景。新华社记者马宁照片
红军在哈达普时,周恩来的肝病复发,身体虚弱,脸色发黄,身体瘦弱。红军请开为周恩来看病。太公带着当时还是学徒的父亲。一个给他量了脉,开了处方,另一个拿着药箱吃药,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孩给主任治病。常慧敏说道。
在平稳而细心的调理下,周恩来的健康状况明显好转。常惠民的父亲向他提到,和邓亲自来感谢他。
哈达铺是一个加油站,也是长征的转折点。哈达铺不仅为红军战士提供了丰富的物资和食物,还通过报纸等精神食粮,使仍在黑暗中徘徊的长征队伍找到了光明的方向。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在线直播
标题:哈达铺:长征“加油站”向陕西、甘肃派兵
地址:http://www.ynszhpbzjk.net/ysxw/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