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740字,读完约17分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伟大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艘中国船在风浪中航行,稳步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前进。为了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巨大优势,中央网络办和《求是》杂志联合组织策划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稳步前进的理论文章,邀请了思想理论界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阐述,今天推出了关于Qiushi.com的第九篇文章,敬请关注。
摘要: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自信本质上来自文化自信。在当前复杂的外部环境、严峻的风险和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中,强调文化自信尤为重要。面对世界形势,面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和深水区不可避免会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我们将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的意义。文化自信对任何群体来说都不是问题,它的意义不仅限于文化,而是一个关乎民族运动兴衰和国家未来的时代问题。
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什么?
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有历史基础,也有现实基础。可以说,它是历史经验和现实成就的双重结合,既有历史的连续性,又有现实的可验证性。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中流砥柱。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和现实基础之上的,与当代中国社会密不可分。百年苦难的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复兴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有组织的政治力量;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就没有新中国,也不可能找到重建文化自信的方法。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世界政党的历史证明,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一样成立了近百年,目标始终如一,生机勃勃,自我革命;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长期执政,它把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长期目标和现实目标统一起来,并逐步向既定目标前进。领导人可以更换,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变;实际的政策和措施可以与时俱进,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没有改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现其历史使命,显示了中国政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这种优越性也得到一些西方学者的认可。他们表示,中国体系的一个主要优势是其长期战略。在欧洲,我们每四年举行一次选举。有时,当新政府上台时,它会宣布一些措施。第二年,一些变化正在缓慢进行。在第三年,我们必须考虑下一次选举。到了第四年,一切都会停止,因为下一届选举即将到来,所以我更喜欢中国体制的长期模式。他还表示,拥有一个强大的执政党是一件好事,可以采取长期模式,而欧洲和美国太过短期。这就是所谓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这是一种短期决策模式,只关注股东利益和短期回报,而中国更注重长期回报和回报社会。我认为中国正在坚持这个原则。这一观点客观上肯定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优越性。
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关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坚持中国道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就不怕任何风浪,我们的文化自信就经得起任何考验。
从熔化和铸造到生根应该理解什么?
对文化的研究不能局限于文化本身,而必须研究文化的历史及其产生。本研究包括其起源、发展和现实基础。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源于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创造的革命文化,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先进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
如果你不了解它的起源,你就不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源。一种没有传统文化,也不知道它从哪里来的文化,就像水面上的浮萍,不能忍受风浪,只能随波逐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来自空的土地,不可能在废墟上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有一个源头,比如黄河和长江的水。它源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孕育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视察时指出,敦煌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敦煌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不同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创造了独特的敦煌文化。中国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经过5000年的发展,我们的文化从未中断过,这是由于这种创造性。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杰出思想家都从不同的方面为中国文化的积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如果它来自于回答为什么文化是自信的历史问题,那么它回答了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何方的问题。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根源,还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走向。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何方是决定中国传统文化是停止流动还是继续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也没有随着清朝的衰落而被割断,这不仅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也因为中国人民顽强的战斗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总和。这种文化趋势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延续,也是文化发展的质变。如果你不理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立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当代的发展,你就不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的辩证关系。如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能融入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就可能重复历史上文化中断的历史命运。
植根于是关于推动文化产生、传承和发展的动力和文化源泉。历史证明,人类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是文化生产的社会土壤。它提供了文化内容的来源,也提供了继续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精神升华。我们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一个世纪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精神升华。不了解中国近百年的革命斗争实践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就难以理解为什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泉,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培育起来的。
研究文化自信问题,必须从理论上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源和根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以及实践赋予的精神特征和民族特征。这是从源流、文化与实践的关系来审视中国文化自信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强调文化自信意味着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文化都可以感受到民族运动的变化,引领时代潮流,发出时代的第一声呐喊,为亿万人民和伟大的祖国呐喊。
当代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前所未有变化的历史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要忘记你的主动精神,牢记使命,并教导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我们来的路。事实上,它向全国人民承诺,中国共产党将能够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民的幸福和幸福而奋斗;这也是发给所有共产党员的动员令。我们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入党誓言,进行自我革命;与此同时,它还向世界宣布,任何外国势力都不应指望中国共产党放弃中国道路,改变中国的基本制度。
四个自信是新时期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刻、更持久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是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应有之义。在当前复杂的外部环境、严峻的风险和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中,强调文化自信尤为重要。因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人民精神的伟大丰富和民族精神的日益强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因为缺乏文化支撑、理想信念的动摇和思想的缺钙而失去信心。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目前最大的危险是美国和其他西方势力通过各种极端压力摧毁我们的自信。坚持青山不放松,让它从东向西,从北向南。面对当前的世界形势和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形势,我们一定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自信的意义。
当然,文化自信绝不是文化傲慢,也不是文化闭关锁国,拒绝文化交流。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相互学习而丰富。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信奉和而不同的原则,这是吸收外来文化的最好方法。这在汉唐时期是真的,尤其是在现代。当中国共产党还在陕北的一个小镇延安的时候,毛泽东就用他的世界眼光指出,中国应该吸收大量的外国先进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食品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做得还不够,启蒙时代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应该吸收到我们今天所需要的一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加重视文化交流,更有资格进行文化交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一种经济交流,也是一种文化交流。除了经济价值,它在文化交流中也有很大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敦煌时,特别重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和融合的结果。为了创造中国文化的新辉煌,我们必须以更宽广的胸怀与其他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更积极地学习世界上所有优秀的文化成果。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引入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原有结构,增加了许多新的科学因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恢复了生机勃勃的民族活力和文化自信。
就文化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引入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态度,即以科学的态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分清精华与糟粕,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化,强烈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全盘西化和保守主义,从理论上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征和可继承性。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维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了中国传统。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化并没有贬低中国传统文化,而是提升了中国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向正确方向发展的领航者和推进器。
尤其重要的是,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成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它就不再是所谓的外来文化,而是当代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与中国现实、中国历史和文化相结合,而且在语言风格和气魄上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只要我们读一读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和《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读一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的语录中所体现的中国风格,就可以明白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也是中国的。没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在现代西方殖民文化和帝国主义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很难有文化自信。
不要抽象地讨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尤其是以非历史的方式讨论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的优缺点。一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理论指导,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和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我们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轻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虚无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获得思想资源、智慧和启示,但也要防止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旗帜、反对马克思主义、完全拒绝借鉴西方文化的保守主义思潮的沉沦。
为什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
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高度赞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强调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这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它把文化置于整个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之中,而不是把文化视为一成不变的,更不用说悬在思辨之中了。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化总是与特定阶段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互联系,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当然,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结果,优秀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包括超越时代的文化基因和文化价值。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仍然具有双重性,即超越性和时代局限性,这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有三个要点:一是区别精华和糟粕;二是活化,结合实践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适应时代的诠释;第三,创新,继承中国文化的优秀基因,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新的理念和观点。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不是一个人或一代学者的力量。如何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应该是一项长期有效的政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国哲学智慧、治国经验和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诸多思想成果。当然,道德伦理思想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但这一道德伦理特征不应掩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领域的丰富多彩。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中,我们应该开阔眼界,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样的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敦煌时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必须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的哲学思想、人文价值和道德规范,揭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心态和文化自信。
毫无疑问,中国传统伦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处理好中国传统伦理与市场经济的现实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当代中国,我们需要创造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包括道德和价值观在内的文化形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能够适应当代文化、新时代和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和伦理道德。因此,它必须经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这一过程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过程。
我们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理论和方法指导,重视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激活传统文化。没有这个原则,传统文化的经典就只是一个文本,一个历史的存在,很难适应现在的时代。
为什么文化自信事关整个国家?
文化自信对某些人来说不是问题,而是关乎民族运动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文化振兴国家,带来繁荣。文化增强了国家。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然,文化自信高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因为在中国,党是党、政府、军政、东西南北的一切的领导者。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血液中。中国共产党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具有理论性、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时代潮流的政治团体,成为中华民族和人民的领导核心和文化自信的主体。中国共产党的性格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是体现和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包括与人民命运相同的知识分子的文化自信。这是由这个群体的专业和专业特点决定的。各种文化领域的非物质文化的专家、学者、创造者和后代可以从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贡献来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学者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中不断增多。片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交流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文化自信是对所有人说的。全民的自信本质上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是以文化认同为纽带的坚实集合体。没有人民的信任,国家的文化信任是抽象的;没有民族的文化自信,所谓的人就会分散。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人民是文化的主人。没有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人民文化的自信,优秀的思想家、作家和文化巨人就不会在这个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仅靠少数文化名人是不可能支撑起民族自信心的。只有当所有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都能普遍建立文化自信时,文化自信才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文化自信的普及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他说,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光辉历史的正面宣传,通过学校教育、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信心。
文化最大的力量是人性化。如果我们的传统文化只停留在古典文学中,被少数专家学者所理解,或者藏在图书馆里,远离我们所有人的日常生活,我们就不能发挥文化的作用;如果我们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是停留在口号上,没有实际措施,也不能发挥它的重要作用。要培养人们的文化自信,就要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我们的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用文化教育使所有的人成为现代文明人。
一个强大而热爱和平的中国,一个通过经济发展为世界繁荣作出贡献的中国,一个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作出杰出贡献的中国,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了宝贵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在线直播
标题:[中国稳步前进]深厚的文化自信增强战略实力
地址:http://www.ynszhpbzjk.net/ysxw/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