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15字,读完约4分钟
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郑州,来到黄河博物馆和黄河国家地质公园,进行黄河流域治理和生态保护研究。
上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多次提到黄河,阐述了黄河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深刻内涵,强调了保护和治理母亲河的深远意义。
文明和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5000多年持续发展的历史,观察历史中国是观察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
从过去中学习,了解现在,从黄河中了解中国。
黄河流经中国九省,与黄土地、黄帝、黄皮等概念密切相关,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纽带之一。《韩曙》说:四川在中国有数百个源头,而河流就是宗族。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永恒血液。
从传说中的河图、洛书、易经、道德经、四书五经来看,这些中国文化的源头大多起源于黄河流域。全世界的中国人都称黄河为母亲河,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黄河流域已经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三千多年了。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代文明,中华文明就像滚滚东来的黄河。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的那样,长城、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我们必须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保护中华民族精神的无尽之根。
宽容和坚韧
泰山不让土壤使它变大,但是河流和海洋不会选择涓涓细流使它变深。黄河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明的象征。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彦淖尔北麓,全长5464公里,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
黄河的水是如何流出天堂,进入海洋,永不再来。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明是通过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和相互学习形成的开放体系。
从历史上佛教东传,到近代西学东渐,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全面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黄河塑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与众不同的气质。
黄河从世界屋脊一直向东,穿过群山,被许多障碍物阻挡,蜿蜒曲折,流经中原,流入浩瀚的大海。
黄河显示了中华民族刚毅不屈的性格。
风在咆哮,马在吠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从二七大罢工到西路军渡黄河,从大别山到桐柏山,从陕北到淮海战役,从焦的兰考到红旗渠的林州,有一条黄河流淌在中国黄皮人的血管里。
正如秘书长习近平所说,河流之所以能够冲破悬崖,赢得关隘,是因为它们积累了大自然的巨大力量。在近代以来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付出了太多的牺牲,进行了太多的斗争。现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不可阻挡的强大力量。
保护和治理
黄河的安澜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梦想。
据统计,从先秦到1949年,黄河泛滥1590次,改道26次,其中包括5次大改道。防洪区北起天津,南至江淮,纵横面积25万平方公里。
治理黄河一直是历代人民和繁荣的大事。自大禹以来,历代都十分重视治河,并出现了几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修堤、淤堵、决口、引水的循环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河太平,世界太平”的千年梦想成为现实。在70年的安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不仅解决了三年两破、百年一调的问题,而且解决了20世纪末一年几次断水、黄河入海的生态危机。
自1999年以来,通过统一水量管理、依法治水、加大节水投入、经济杠杆调控等措施,黄河连续20年断流。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篇关于黄河的保护、管理、开发和利用的伟大文章才刚刚开始。
2019年8月,在黄河上游的兰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曾经说过,长江病了,不是很重。今天,我想说的是,黄河一直是多病的,经常被洪水淹没。
为了治理黄河,保护和治理黄河是很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景观、森林、湖泊、草地的综合管理、系统管理和源头管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抓大保护,共同推进大治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国人民将能够解决脆弱的母亲河问题,黄河将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河。
制片人:赵成
策划人:霍
制片人:车
正文:王立斌、朱继才
摄影:谢焕池,刘石平,陶明,李佳楠
愿景:郝晓京、苗霞阳
由新华社制作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向过去学习——跟随总书记学习历史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