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49字,读完约4分钟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签署了一项总统令,首次授予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模范人物国家奖章和国家荣誉称号。
在获得国家奖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42名功勋模范人物中,治沙英雄、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王有德被授予全国人民模范荣誉称号。
人民模特王有德新华社记者王鹏照片
王有德,宁夏灵武人,1953年9月出生。他于1976年加入林业系统,并于1985年成为百济坦林场的负责人。多年来,他带领全体员工大力开展防沙治沙,营造防风固沙林60万亩,治理流沙近百万亩,有效防止毛乌素沙漠南移西扩,探索形成林带宽、网络多、树种多、密度高、乔灌混交的防沙治沙模式,实现了“绿色沙漠、生机勃勃、劳动者富裕”的目标。
我一生中做了两件事,一是把沙漠变成绿洲,二是让工人致富。这两件事,串连在一起王有德的一生。
王有德的家乡在毛乌素沙漠东南边缘的灵武市马家滩。年轻的王有德看着沙子一次又一次地填满洞穴,黄沙一次又一次地爬上窗台,最终迫使整个村庄离开他们的家园。从那以后,征服沙魔的想法就深深地植入了王有德的心中。
王有德在任时,坚持全年与员工一起参加劳动
1985年,王有德担任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白芨滩治沙林场厂长。当时,白暨南林场风沙肆虐,风沙迫使人们撤退。
王有德开始了与沙漠的斗争。夏天,他带领他的工作人员在超过50摄氏度的高温下推沙和平整田地,挖洞和种树,晚上住在建在沙窝上的帐篷里。冬天,为了抓住用树苗灌满冬水的机会,全体员工日夜在运河边吃喝和生活。
王有德带领林场职工,在“愿意降十斤肉,不破坏生态”的艰苦奋斗下,把治沙造林的速度从过去的每年3000亩提高到每年20000-30000亩,累计治沙造林60多万亩,是过去40年的总和。在广阔的毛乌素沙漠边缘,建起了一道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
王有德向员工解释防砂技术
2003年,王有德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提出禁止在林区和沙源区天然草地放牧的建议,并于当年在宁夏全境实施,几年内植被迅速恢复,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2005年,他提出在禁牧的同时解决沙区人民的生活能源和圈养牲畜问题,以寻求解决生态建设与人民生活改善之间矛盾的途径。2007年,他提出将宁夏建设成为国家级荒漠化防治示范区,并得到国家项目和资金的支持。200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宁夏建设中国唯一的省级荒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
沙漠变得有点绿了,但是林场工人的生活仍然很艰难。王有德做了和治沙一样的决心:让工人致富。
针对林场管理单一、人心涣散、发展困难的情况,王有德精简了管理人员,降低了管理费用,制定了一套造林效果与工资挂钩的核算办法,动员、引导和支持工人利用空闲季节种草养畜,发展了柳条、运输等第三产业。他提倡家庭、团体或个人划片投标承包,号召全体员工建万个草地广场,种植万株树苗,治理100亩沙地,实现治沙收入1万元。家庭目标与集体目标联系在一起,工人们将沙漠视为自己的口粮田,他们对治沙造林的热情也在不断提高。
通过果林,核心产业获得了丰收
我们员工的收入连续五年增长超过12%。2011年,员工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王有德说道。
在实践中,王有德带领全体员工探索并建立了治沙“五位一体”综合开发模式,即在沙漠周边建设以灌木为主的大面积防风固沙林,在干渠和公路周围建设大型骨干林带,在两条生态防线的保护下培育果树和苗圃,形成种草养畜两大循环产业空。“五位一体”模式实现了治沙与扶贫相结合,创造了沙区实现经济循环发展的成功范例。被国务院确定为加快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推进模式。
经过多年的治理,白暨豚滩终于取得了成效
2014年,王有德退休了,但他不能放弃自己40年来防治荒漠化的事业。他把银川河东机场以东的万亩荒地作为新的战场。投资比常规治沙造林成本高几倍,治理修复6000多亩,建设生态防护林3000多亩,在银川市东门建成1000多亩绿色屏障。
生活是无尽的,防沙是无尽的。这是王有德的人生信条。退休后我想继续发挥作用,种更多的树,管理更多的土地,我的价值观是当地人能找到幸福。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线
标题:[绿色发展70年]“人民模范”王有德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xw/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