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47字,读完约7分钟

中信。通江网9月23日电(路捷张杰新)乌苏里的江来是一条长而碧波荡漾的河流。赫哲族人撒了成千上万张网,船充满了河流,鱼充满了小屋。这首著名的乌苏里船歌唱出了历史悠久的东北民族赫哲族的幸福时光。

赫哲族扎根于祖国的边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份遗产

赫哲族世世代代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沿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赫哲族人民一直努力在祖国东北边陲扎根。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当全家人都还在的时候,只剩下将近300人

由于近代的灾难和战争,赫哲族一度流离失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我们全家人数最少的时候,只剩下大约300人。黑龙江省通江市八岔村党支部书记游郭明说。新中国成立后,赫哲族定居在东北三江平原,生活稳定,人口逐渐增加。

赫哲族扎根于祖国的边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份遗产

根据尤·郭明的说法,1978年,以水为主食的巴扎村紧跟时代潮流,开始向家庭出租船只。这确实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村的每个家庭都是一万元。

赫哲族扎根于祖国的边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份遗产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查村的村民发现,用于捕鱼的渔网越来越密,撒网的数量也在增加,但捕鱼量却越来越少。由于长江沿岸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鱼类资源逐渐枯竭。从一万元的家庭到一年只有几百元的家庭,巴查的村民陷入了困境。

赫哲族扎根于祖国的边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份遗产

因此,在当时村支部的领导下,全村开始探索生产方式的转变,渔民上岸开垦荒地,从事动物养殖。巴扎村从单纯依靠渔业为生,逐渐形成了土地复垦、交通运输、服务业和渔业等多元化的经济结构。积极的生产转换逐渐改善了巴查村民的生活。

赫哲族扎根于祖国的边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份遗产

那一年,一场洪水让我们看清了过去,把这个村庄的旧面貌变成了新面貌

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2013年夏天,黑龙江省的富源、通江等地遭受了严重的洪灾。水有多大?在巴查村,198户家庭受到了灾难的影响,所有的庄稼都被淹了。房屋严重受损,许多土坯房的墙壁在浸泡在水中后倒塌。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尤郭明皱起了眉头。

赫哲族扎根于祖国的边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份遗产

在党中央的关心和各种力量的支持下,在寒冷的冬天到来之前,巴扎村的村民住在安全的安置房里,睡在温暖的土炕上。第二年春天以后,巴查村所有的老房子都被拆除了,小建筑也建了起来,所有的村民都搬进了明亮宽敞的新房子。

赫哲族扎根于祖国的边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份遗产

一场洪水使赫哲族认识到过度开垦和破坏自然的发展道路是错误的。如何因地制宜地找到一条适合巴扎村发展的道路。为此,尤走出村庄,走访了中国许多优秀的村庄,了解了每个先进村庄的发展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游郭明逐渐认识到,巴岔村最大的优势是赫哲族文化。

赫哲族扎根于祖国的边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份遗产

游回村后,召集村干部和党员召开动员大会,在保护耕地、不发展渔业的基础上,发展民族旅游和生态旅游。在村党支部的指导下,依托民族文化优势和巴扎岛自然保护区、三江自然保护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开展了乡村家庭旅馆、民族特色、民俗文化等民俗旅游项目。

赫哲族扎根于祖国的边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份遗产

起初,开展赫哲族酒店并不容易,一些村民不愿意把他们的房子作为家庭酒店。

为此,党员游明芬率先在自己家里腾出两个房间,开了一家家庭旅馆。通过精心布置,用富有赫哲族风情的鱼皮画装饰,游客可以了解赫哲族文化。与此同时,游明芬在自己的院子里种植庄稼,当游客到来时,他们直接在院子里采摘蔬菜生火做饭。标准间的价格在每晚80元,带有浓厚的乡村气息,令游客物超所值!

赫哲族扎根于祖国的边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份遗产

这一变化令人欣慰。自2016年以来,来巴查村的游客数量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回头客一次又一次地想再来。过去,每年只有300-500名游客前来,但现在巴查村的游客人数已超过20,000人。你郭明说的。

赫哲族扎根于祖国的边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份遗产

这个村庄做得很好,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回报。保护良好的耕地更丰富,生产更多的粮食。渔业向过度捕捞说再见,过度捕捞给了鱼苗一个恢复的机会。回来的鱼更肥了,农家音乐和生态旅游的收入相当可观。2018年,巴扎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840元。

赫哲族扎根于祖国的边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份遗产

永远快乐!这是巴查村民最喜欢的一句话。

我们这一代人必须传承赫哲族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赫哲族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赫哲族的语言却在逐渐消失。

《乌苏里船歌》中的阿郎、赫拉克、雷纳这个小调来自赫哲族特有的艺术形式——伊玛干。它是赫哲族特有的口头说唱艺术。由于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伊玛坎承担着记录赫哲族生活、祭祀、婚丧等习俗的功能。

赫哲族扎根于祖国的边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份遗产

据统计,进入21世纪后,只有不到10个人会说伊玛坎语,伊玛坎语面临被打断的危险。2011年,教科文组织批准将伊玛坎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赫哲族扎根于祖国的边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份遗产

为了拯救义马坎,巴扎村建立了一个学习中心,让村民们继承和学习义马坎和赫哲族的语言和文化。在研究中心,一位身着民族服装、声音洪亮的老人吴贵峰反复强调,我们这一代人不应该为了传承伊玛目而失去传统文化。

赫哲族扎根于祖国的边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份遗产

63岁的吴贵峰是伊玛坎的继承人。令她高兴的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义马坎感兴趣。在与吴贵峰一起学习的学生中,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4、5岁。

赫哲族扎根于祖国的边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份遗产

今天,有35名普通学生。除了学习赫哲族语言和彝语外,还有赫哲族传统鱼皮文化展览等项目。

鱼皮是柔软的,动物皮是自负的,五种颜色反映了太阳和中国。把衣服剪成袜子,把织锦和渔夫留在天上。晚清诗人沈在《吉林纪年诗》中对皮衣作了生动的描写。

赫哲族扎根于祖国的边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份遗产

使用鱼皮和兽皮作为衣服或日常必需品是捕鱼和狩猎国家的一个主要特征。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赫哲族保留了制作鱼皮制品的传统,不仅可以将鱼皮制成服装和日用品,还可以制作精美的工艺品和美丽的画。

赫哲族扎根于祖国的边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份遗产

随着巴扎村民俗旅游活动的发展,许多游客对鱼皮制品和绘画产生了兴趣。2016年,村民王海珠在巴扎乡成立了海珠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赫哲族鱼皮工艺品的设计和生产,以及鱼食的加工和销售。合作社每年可培训120名技术人员,年销售收入超过80万元,带动村民参与技术学习,增加收入。

赫哲族扎根于祖国的边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份遗产

在谈到创办合作社的初衷时,王海珠说,一方面,他想带动村民致富,另一方面,他也想继承和发扬赫哲族文化。我们国家的人不多,能做鱼皮制品的人也不多。如果你不这样做,文化将会消失。

赫哲族扎根于祖国的边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份遗产

吴桂峰和王海珠都提到了继承这个词。每一位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人,都希望赫哲族灿烂的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像朗朗上口的雷纳赫哲族小调一样歌唱祖国。

赫哲族扎根于祖国的边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份遗产

赫哲族人民正走在幸福的路上

今天,赫哲族总人口为5354人,八卦村有198户502人。这个村子里没有贫困家庭;每个家庭都已经住在国家建造的新房子里,有干净的窗户,干净卫生;巴卡岛国家自然保护区风景优美,生态宜人。渔业、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产品丰富;特色民俗和文化旅游蓬勃发展。巴扎村的成长过程也是赫哲族与水共生的一个缩影。

赫哲族扎根于祖国的边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份遗产

赫哲族酒店如火如荼,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伊玛坎学院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景点,自2016年以来已经接待了6万多名游客。不仅有游客,还有许多对赫哲族鱼皮文化感兴趣的大学生。

赫哲族扎根于祖国的边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份遗产

每一个来到巴岔村的游客都可以深刻体验赫哲族文化:学会画鱼皮,学会唱伊玛坎,围着篝火跳舞、烧烤,体验赫哲族的幸福生活。

巴查的村民对这个村子多年来发生的变化感到高兴。如果你做得好,你可以让村民向你学习。根据尤的说法,村里有30名党员,他们为村民们树立了好榜样。同时,村党支部培养了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有能力致富的专家,也带动了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赫哲族扎根于祖国的边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份遗产

植根于边疆的赫哲族,像唱乌苏里船歌一样,用勤劳的双手赢得了丰收的一年,走上了幸福的道路。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一些文章是从互联网上转载的。如果涉及到第三方的合法权利,请通知本网站进行处理。

来源:央视在线直播

标题:赫哲族扎根于祖国的边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份遗产

地址:http://www.ynszhpbzjk.net/ysxw/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