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57字,读完约9分钟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访贵州省织金县农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爱生

敦本务实垒产业高台  匠心筑梦兴“三农”未来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农业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丰盈,有机、绿色食品进入了大众视野,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的新“食”尚。贵州省织金县农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织金农耀公司)是以种植、加工蜜本南瓜为主的一家集蔬菜生产、加工、科技研发、冷链物流和农产品外贸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历经多年砥砺前行,织金农耀公司荣获了贵州“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贵州省三八红旗集体、广东省脱贫攻坚先进单位、质量诚信双优品牌专精特新企业、贵州省创新型中小企业、贵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贵州省乡村外贸重点企业、贵州省“黔货出山进军营”重点培育企业、3.15消费者可信赖企业等多项荣誉,同时还被纳入了“驰著品牌强国工程”。其中,尤为最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2月获得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正文——

起航 行者不惑创基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他们在时代浪潮中挺身而出,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在声势如虹的时局变化中全力以赴,永不言弃、从不退缩,用拼搏和坚持为自己铺就一条锦绣之路。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号角奏响于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在大部分人都踌躇不前、等待观望的时候,曾爱生就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在他看来,属于奋斗者的时代已经来临。他生于湖南衡阳,在他的家乡,蔬菜资源丰富,但乡亲们勤勤恳恳种出的蔬菜却鲜少有机会能够走向外界,百姓的收入古今一辙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彼时,对于他想将蔬菜销售往其他城市的想法,得到了父老乡亲的一致支持,曾爱生也由此走上了创业之路。

万事开头难,尤其是在那个交通、信息、物流等均受到一定制约的上世纪80年代。即便如此,曾爱生仍有一颗不妥协的心,事虽难,做则必成。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把家乡的蔬菜源源不断运往广东等地。以品质为命脉,以市场为导向。凭借着自身努力以及对农产品的了解和热忱,很快地,曾爱生便从一众蔬菜销售商里脱颖而出,成为广州蔬菜市场中的佼佼者,并被称为“蔬菜大王”。在奋进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不久,为了扩大销售规模,曾爱生创建了广州耀泓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走上了全新的征途。

三十载春去秋来,三十载寒来暑往,曾爱生始终坚守初心,他立志要让更多人吃上新鲜优质的农产品,依靠着这份坚持与初心,广州耀泓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为了当地农业现代化的标杆企业,并拥有湖北石首市基地、广东湛江市基地、海南东方市基地、湖南常德市安乡县基地、湖南衡阳基地、内蒙古基地等18万亩种植基地,成功打造出“互联网+大型基地+加工园区+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品牌”的全产业链模式。

守住“大国粮仓”,端稳“中国饭碗”。在致力于农业产业迈进全新征程的路途上,曾爱生如当初创业时一样,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政策号召,投身于西部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为乡村振兴增添力量。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推荐下,曾爱生怀着满腔热血前往贵州省毕节市,创建了织金农耀公司,立足当地独特自然条件,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地域名特优品,让当地老百姓都富起来。

一切骄人的成果和斐然的成绩都来自于日复一日的坚持、微不足道的开始、事无巨细的专注。已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曾爱生,采用“公司+园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消费扶贫”为核心驱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巧用资源,在建设大棚基地、露天基地种植及蔬菜初深加工的同时,指导农民科学种植以提高生产,并因地制宜完善农业产业链,创新性地采用“订单农业”的方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方位改善农民的收入结构,帮助他们实现持续增收。目前,织金农耀公司已成功带动当地包括脱贫户在内的2万多农户、超8万人农民实现了持续增收,将乡村振兴落在了实处,成为了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助力。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即便已经取得了如此斐然的成绩,曾爱生也从不敢忘自己的“农民”身份,仍旧一如往昔地把百姓的事儿放在心上。如今,他不仅是织金农耀公司的董事长,还担任着第三届毕节市政协委员会委员、毕节市工商联(总商会)第三届执行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织金县政协委员常委、广州市光彩事业促进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等职务。雄关漫道真如铁,厚植乡村的资源沃土,曾爱生将继续奔赴在垒砌产业高台的路上,以奋起之姿为民谋实事,为农业发展谋新路。

奋进 知者不惧谋发展

乡村振兴,重中之重是产业振兴。问题总会解决,百姓终将富裕,产业必将兴旺。曾爱生初次来到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时,就被这里的传统落实后的农业生产和百姓低收入现状所震撼。织金县主要以喀斯特地貌为主,这里最主要的农作物是玉米,农产品结构单一,加之地形所导致的长期缺水,当地的农业发展一直停滞不前。

再复杂的难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再不起眼的农产品都有大市场。怎样将劣势转变为优势,打造出撬动织金县农业发展的产品杠杆?作为一家创新驱动的现代化农业企业,织金农耀公司在曾爱生及其团队的带领下,开始了探索之旅。

以“新”为出发点,结合当地的气候、资源等优势,曾爱生提出了种植南瓜的全新种植策略。同时积极与中国园艺学会南瓜研究分会、贵州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南瓜领域权威组织、科研院校展开合作,推进高山冷凉蔬菜种植基地的建设,培育南瓜优质品种,提升种植技术水平,全面建立南瓜“技术服务+长期订单+利益保底”机制,在当地大力推广蔬菜南瓜种植订单,为当地百姓打造了一条全新的致富之路。

每一次惊艳亮相,都历经时光的磨砺与洗练。六年时间一闪而过,织金农耀公司不仅在织金县及周边地区打造了814个专供粤港澳的蔬菜大棚,还打造了2个500亩以上的坝区蔬菜种植基地,30万亩南瓜订单农业。除此之外,织金农耀公司还在当地新建了一个占地面积86亩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园区,配备了AD蔬菜烘干线和精品蔬菜干燥烘箱生产线各一条,6座总库容为12000立方米的低温、恒温库。现阶段,织金农耀公司每年可生产南瓜条、南瓜颗粒7500吨,年产脱水烘干蔬菜、菌类3000吨。六年的奋勇前进,织金农耀公司以“生产力”为落脚点,为当地产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以品质为根本,以创新为导向,以百姓富裕为目的。在坚守品质基础的同时,曾爱生一直致力于创新。南瓜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在发展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升百姓收入,增强市场竞争力,曾爱生还积极地引入了智能储存库等先进设施。据悉,2024年,贵州织金农耀农业20万吨智能储存库将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当地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重要窗口。

以初心致匠心,以匠心求卓越。在提升硬件设备为当地农产品发展夯实基底的同时,曾爱生也一直追求文化软实力的植入,以红色文化赋能农产品生产,打造“南瓜IP”,让其成为织金崭新的对外名片,并以此为契机,再链接更多产业。目前,织金农耀农业公司的南瓜加工产品主要销往韩国,其他新鲜蔬菜品类主要销往越南,订单出口1000余万人民币,年营收额达1.5亿元,累计为农民发放工资两千余万元,分红500余万元。此外,贵州织金农耀农业正积极与欧美市场、日本市场、泰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市场的客商联系接洽,在推进优质农产品出口方面持续加码前进。

新篇 乘势而上再向前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尽管已过耳顺之年,曾爱生仍信心百倍。他表示,首先,农耀公司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品质;其次,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提升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公司计划在南瓜加工方面再增加南瓜粉生产线,并拓展打造南瓜面条和蔬菜面条等产业链,不断深入剖析、挖掘南瓜的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提高品牌的附加值;第三,在稳定现有产业的基础上,把西南三省纳入产业规划圈,与行业内的精英翘楚联合起来,共同打造产业园区,争取把产值提高至40个亿,不遗余力地提升行业产业链,全方位地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曾爱生,人如其名,将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奉献于国家,为民谋实事,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兼爱所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第一时间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捐赠了价值88万元的南瓜面条,并向贵州省织金县三甲、中寨、熊家场等乡镇街道办事处捐赠了价值38万元的防疫生活物资。在听到当地村民有两个子女上学,家庭负担过重时,他第一时间为其送上了每月1000元的补贴,为孩子的未来插上梦想的翅膀。诸如此类事迹不胜枚举,而他所践所行也只为坚守初心,无愧于己。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立足于当下,曾爱生深知前行之路必有挑战,但挑战往往伴随着机遇。同时他也坚信,要建设农业强国一定要有人走在前列,从多维度出发,稳扎稳打。在行业内摸爬滚打近四十载,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翻越眼前的“山”,去往更大、更远的世界,带领着更多人追求幸福、自由和富裕。为此,他将再躬身入局,在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和乡镇振兴道路上开创新局面,建功新时代!


来源:央视在线直播

标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访贵州省织金县农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爱生

地址:http://www.ynszhpbzjk.net/yscj/76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