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289字,读完约11分钟
良医的济世之路——记榆树市退休中医师吕景彬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和中华武术、中国京剧并称四大国粹。守护了华夏几千年,从古至今,无论是瘟疫天灾还是人为伤病,都离不开中医的参与。正是因为中医的守护,才使中华文明赓续几千年,不断地传承发展。尤其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中战绩辉煌,让人们再次见证了中医的魅力,中医又重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名人大师辈出,像古代的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都是人们眼中的名人大家,而到了现代也不乏杏林高手,精通岐黄之士。今天要说的就是吉林省榆树市的名老中医——吕景彬。
自学成医的有志者
吕景彬1951生于吉林省榆树市保寿乡一个农民家庭,家中姐弟六人他排行老三。童年时,家里生活非常艰难,读书的学费和纸笔,都要靠妈妈养鸡卖蛋换钱。吕景彬从小就爱学习,他曾幻想上高中考大学,可生不逢时。1966年初中刚毕业,“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他15岁就回家当了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1967年秋天,母亲突发疾病,在缺医少药的偏僻农村,交通不便,求医无门。情急之下,吕景彬背着母亲步行二十里路,到五棵树镇医院看病,在路上歇息时,他就萌生了要学医的想法。农村太需要医生了,特别是到医院,看到一个大夫忙不过来,病人家属急的火上房,更坚定了他要学医的志向。
1968年,家迁回保寿,吕景彬仍在生产队劳动。面对未知的前途,他没有自暴自弃,更加坚定了学医的决心。没有医书,又没钱买医书,他就南山北下借书自学,边看边抄。他像淘宝一样,借到十几种中华医学古籍,不分昼夜地抄写、背熟了《汤头歌》《四百味》《脉学》《医宗金鉴》的杂症、妇科、儿科、伤寒等心法要诀,还有《针灸大全》等全部歌诀。通读了《伤寒论》 《金匮要略》《温病条辩》等经典著作。劳动之余,他拜本乡享誉百里的老中医车永昌先生为师。从他家到车先生家往返一次六里路,为了节省时间,有时一路小跑。他向车先生虚心求教,答疑解惑,受益匪浅。他尊敬先生如同父母,深得先生喜爱。先生倾其所有教授于他,先生“擅治妇科经带胎产”诸症,吕景彬得恩师面授指导。多年后,他治愈了原卫校教师张玉俠习惯性流产;治愈了庄稼院酒店老板娘外甥女婚后十年不孕症。
吕景彬勤奋学习,一边劳动,一边自修,不敢懈怠。在生产队干活时,他兜里揣着医书,把胳膊上、工具上都抄写上歌诀秘方。歇气时,年轻人打闹嬉戏,他在一旁背医书。白天他用闲暇时间读医书,夜晚繁星明月陪他读书到深夜。学习针灸,吕景彬为减轻患者疼痛,他在自己身上试扎,亲身体验针灸疗法酸、麻、胀、沉的感觉。一个穴位,他多次试扎,腮帮扎肿了,疼得不敢嚼饭;胳膊扎肿了,他忍痛出工干活。他不光勤学苦练,还大胆实践,为乡亲们开方治病,针灸疗伤,不仅为病人减轻痛苦,还节省了医疗费用。机会总是属于那些有头脑有准备的人。吕景彬自学成才,义务为村民治病的事迹,传遍村里村外。他所在的团山大队干部,正为缺医少药纠结,突然发现有会治病的人,都喜出望外,经研究当即决定,任用吕景彬为大队的“赤脚医生”。当他接过前辈老医生的药箱,觉得自己责任重大,救死扶伤,义不容辞。这药箱里装满了他学医过程中的苦涩和艰辛,也装满了乡亲们的信任与希望。从此,他更加刻苦钻研医学,边学习边实践。他自修了第一版五院联合教材,使自己更充实一些,视野更开阔一些。
1976年,他参加吉林医科大学榆树县赤脚医生培训班学习。他带着临床上遇到的难题学起了西医,做到中西医结合,在诊治疾病上左右逢源,医术长进很快。1977年他当上了村卫生所所长。1978年,首次参加县卫生局举办的乡村医生考试,吕景彬获得第一名,他受到了极大鼓舞,开始攻读五院联合二版教材。同时研读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杂辨》中医最为经典、最为重要的四部著作,广泛地用于实践,临床经验愈加丰富。不负苍天的卧薪者天道酬勤。吕景彬多年的勤学苦练,收获了丰硕的成果。1979年,吕景斌参加吉林省中医选拔考试。全省录用300名中医师,在本县中医参考人员中,他成绩优秀、名列第一。被省卫生厅录用为中医师,转为国家公职人员,1980年4月被分配到保寿乡卫生院,成为穿上白大褂的专职医生。那年腊月初八值夜班,和护士查房时,见到同村的冷万仁因患肺心病住院,发现心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口唇青紫,病情危重,赶紧抢救,经吸氧,针灸,输液,转危为安。病人和家属感动得热泪盈眶。
积极进取的人永远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1982年,他被调到县卫校任教。他从当年的培训班学员变为老师,并晋升为中医讲师。1985年,他被任为县卫生局医学会秘书,同时兼任榆树县《卫生志》主编,做省《卫生志》联络员。在修志过程中,他搜集资料,广泛地接触各层次医务工作者,详实记录了榆树县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写成多篇有见地的文章发表在医学报刊上。1987年,他被县卫生局任命为中医协会副秘书长,主持工作。他倡导并主持召开榆树市首届名老中医座谈会,为推动榆树县中医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创办的《榆树中医工作通讯》专刊,深受广大医务工作者欢迎,争先阅读,踊跃投稿。这个专刊成为交流医学经验的平台。
榆树市卫生志办公室合影
吕景彬又被选为榆树市第四届科协委员。他与《榆树报》合作,开辟了《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市》专栏,宣传中医中药工作的优秀团体和先进个人。他和榆树县卫生局副局长张兆林合编的《榆树中医史话》在《榆树报》上连载,受到同行及其他读者好评。
东北四省区卫生志协作吕景彬在二排右起第三位
1988年,他应邀参加在重庆召开的全国第二届非药物疗法学术研讨会,使自己的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加强新组建的县中医院力量,1989年,县卫生局派吕景彬到中医院担任医务科科长、中医指导科科长,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干,将中医理论和实践用在医院建设和管理中。
1988年9月在重庆召,吕景彬老师在后二排右第一位
时间进入21世纪,吕景彬的良医之路又上升了一个阶段。2000年4月,他带着自己的《十八反十九畏新意》论文,参加桂林市召开的21世“全国中青年中医学术研讨会”,使他开阔了视野,丰富了中医理论。不仅认识了许多中医名家大师,又交流了临床经验。吕景斌的医学论文发表在《江苏中医》杂志出版的“中青年中医专辑”上,并获得论文发表证书与学分证书,同时还获得“中国中医药学会学术部”大会交流证书。
医者仁心的守护者
古代的读书人都有一个选择:不为良相,就为良医。事实上,通过科举博取功名为良相的人少之又少,而成为中医的人却非常多。自古中医践行的是“医者仁心”,短短四字,表明了医者的换位思考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历代医家行医宗旨及职业操守。吕景彬矢志效仿。同村有一患者姜林,因打鱼受寒,负重受伤,瘫痪在床。吕景彬连续为其针灸用中药,治疗一个多月,直至下床活动。姜林的女儿患癫痫病,婚后生一女孩,产后“癃闭”,生命垂危,姜林请吕景彬救治女儿。他不辞辛苦,采取针刺疗法治愈。乡亲们称赞他是“良医仁心”。吕景彬的医者仁心,乡亲们有目共睹。家住黑龙江二龙山的堂弟吕景华,家庭贫困,患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大量咳血,久治不愈,医院告知料理后事。吕井华求借无门,卖掉了仅有的一间半住房。家住榆树新立镇的姐姐将其接回,经吕景彬一年的调治,病愈后返回黑龙江,家人团聚,未收其一分钱。
出国前留念
我国传统儒家思想核心要义为仁、义、礼、智、信等,在长期发展中,医者受其影响,形成了“医乃仁术”的价值观。历代医家以此为行医宗旨。吕景彬牢记宗旨,不仅在国内对患病者施以仁术,他还远赴非洲马拉维开中医诊所,弘扬中医传统文化,精心为患者治病。2007年的一天,一位中年妇女鼻子大出血,家人陪着捂着鼻子跑到诊所,吕景彬紧急求治,先用针刺穴位,再用大蒜捣碎敷涌泉穴,鼻出血立刻止住,一家人与他拥抱感谢!他在马拉维行医十二年,治好许多疑难病症,中医疗法得到当地政府官员和居民交口称赞!吕景斌一家人已经融入了当地社会,朋友很多。
吕景彬和马拉维朋友合影
在那尚未同我国建交的国家里,吕景彬和朋友一起顶着各种压力及分子的威胁,创办了“和平统一促进会,吕景彬担任副会长。在出国‘淘金’的人群中,有些人看重的是金钱。但吕景彬更看重的是人格、国格、中国人的形象和尊严!他说:我们中国人在国外要团结,要互相帮助,要树立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在那尚未同我国建交的国家里,他和朋友们一起顶着各种压力及分子的威胁,创办了《和平统一促进会》,吕景彬担任副会长。他牢记陆游的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他说:“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要为祖国争光,不能给祖国丢脸。”汶川地震,吕景彬自己捐款,也组织当地华人捐款。榆树籍李先生在马拉维遭劫匪枪击,身负重伤,吕景彬解囊相助,他和朋友一起组织在马拉维的华人为李先生捐款。李先生得到及时救治,保住了性命。
2008年中马建交后,中国首任驻马拉维大使林松添,了解到吕景彬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特意到吕景彬的中医诊所看望他,并与他合影留念。
中国首任驻马拉维大使林松添与吕景彬合影
吕景彬不仅是一位仁心医者,更是一个孝子。2012年,他毅然放弃在国外兴盛的中医诊所,携妻回国探母。回到榆树后,他去乡下把母亲接到市区家里,带母亲去逛公园,公园魁星楼底座有二十多级台阶,八十多岁的母亲上不去,他就背着母亲登上台阶顶层,观赏公园全景,母亲很高兴!游人拿出手机拍照。还把照片发到了网上。
吕景彬背着母亲登魁星楼
有一次,吕景彬和“吉林医大榆树赤脚医生复训班”的同学聚会,饭桌上,久别重逢的他们,都已年逾花甲。聊起在榆树卫校听吕景彬讲课,几十年后,他们还记忆犹新。在市郊自办诊所的医生陈玉明说:“景彬比我小五六岁,但通过自修,现在每个人的进步程度大不一样,景彬已超过我们一个来回了。”年龄最小的安兴林也在榆树市内开诊所。”他说:“我最钦佩吕老师的才学和品德了。我们跟在他后边,怎么撵都撵不上啊,我们自谋职业时,吕老师已是公立医院的医师了,后来又到卫生局工作”。吕景彬谦逊地说:“在医学道路上,咱们是齐头并进的,各自都有成就,都有贡献。”在坐的陈大哥说:“我看到吕景斌诊所墙上挂满了患者赠送的锦旗,就一下明白了:金杯银杯,不如患者的口碑。凭医德医术赢得患者和家属的赞誉,才是一名好医生”。古圣贤云:“医术至精,医德至诚,方为大医”。吕景斌说:“我虽然不能成为大医,但我要终身保持“医者仁心”,传承中医文化,治病救人。
吕景彬已过古稀之年,但精神矍铄,身体康健。他从乡下到市里,从国内到国外,从农民到医生,历经一花甲,他走出了一条无愧于心的良医之路。
来源:央视线
标题:良医的济世之路——记榆树市退休中医师吕景彬
地址:http://www.yangshinews.com/yscj/71868.html